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占咽部疾病的10%~20%。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慢性炎症,常为呼吸道炎症的一部分。多发于成年人,病程较长,症状顽固,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慢喉痹”“虚火喉痹”。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所致,也可因为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刺激,以及全身因素如贫血、消化不良、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功能紊乱、维生素缺乏及免疫功能低下引起,同时职业因素也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医诊断1、病史常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或因鼻病长期张口呼吸及烟酒过度、环境空气干燥、粉尘和刺激性气体污染等。
2、症状咽部不适,或疼、或痒、或干燥、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呕;病程2个月以上,常因受凉、感冒、疲劳、多言等原因致症状加重。
3、检查咽部慢性充血,呈暗红色或树枝状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肿大;咽黏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缩、变薄,有分泌物附着。
中医诊断1、阴虚火炎证咽喉干疼、灼热,多言之后症状加重呛咳无痰,或有少量黏痰,频频求饮,饮量不多,午后及黄昏时症状明显。咽部充血呈暗红色,黏膜干燥,萎缩,或有淋巴滤泡增生,舌红,苔薄少,脉细数。
2、肺脾气虚证咽喉干燥,但不欲饮,咳嗽,有痰易咯,平时畏寒,易感冒,神倦乏力,语声低微,大便溏薄。检查见咽部充血不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苔白润,脉细弱。
3、痰热证咽喉疼痛、灼热、干燥、异物感等症状因受凉、疲劳、多言之后加重,咳嗽、痰黏稠,口渴喜饮。检查见咽黏膜充血呈深红色、肥厚,后壁淋巴滤泡及侧索肿大,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舌红,苔腻,脉滑。
4、痰瘀互阻证咽干涩刺痛,咯痰不爽,痰黏难除,喜咳嗽清嗓。咽黏膜深红,网状脉络丛集,小瘰丛生,咽侧索红肿。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夜寐多梦,腰酸腿软,舌质红,苔微黄腻,脉滑略数。
针刀定点定点、消毒与麻醉令患者仰卧位于手术床之上,充分暴露施术部位,选择胸骨舌骨肌的左右胸骨锁骨端的敏感压痛点,局部常规消毒后,覆盖无菌小洞巾。再取5mL注射器抽取0.5%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在胸骨舌骨肌的左右胸骨锁骨端进行局部麻醉。
针刀治疗操作选择针刀与治疗选择“汉章Ⅱ-4号”小针刀沿胸骨舌骨肌的左右胸骨锁骨端的敏感压痛点加压刺入,刀口线与胸骨舌骨肌的走行方向保持一致,纵行疏通切割剥离3~4下,然后用干棉球压住刀口即刻出刀,最后用无菌胶贴贴住刀口即可。症状改善不明显者,10天后进行第2次治疗。
针刀治疗病因病理解析慢性咽炎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大多数都以局部治疗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且疗效不尽人意,而采用小针刀在病变远部选择胸骨舌骨肌的左右胸骨锁骨端进行松解,治疗慢性咽炎。胸骨舌骨肌为薄片带状肌,位于颈部正中线的两侧,起于胸骨锁骨端,止于舌骨,是上气道扩张肌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向下牵拉舌骨使舌体下降从而扩大咽腔。
小针刀治疗慢性咽炎的的机理有以下2个方面:其一,胸骨舌骨肌虽属骨骼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骨骼肌,与躯体骨骼肌相比,其特点是肌纤维含量少,肌肉含Ⅱ型纤维的比例低,毛细血管及血液供应丰富,氧化肌纤维成分高,收缩迅速,易发生肌疲劳,不适合较强的和持续性的收缩[3]。长期的咽部炎症会导致上气道的通气功能障碍,从而反射性的加强胸骨舌骨肌的收缩力来有效抵制吸气时气道负压和气道周围组织所产生的塌陷力,以维持气道的开放,导致胸骨舌骨肌中Ⅰ型纤维和Ⅱ型纤维比例的失调,加重了胸骨舌骨肌的疲劳度。反复的疲劳,易导致肌纤维水肿、渗出,从而发生粘连、无菌性炎症等。通过小针刀对胸骨舌骨肌左右胸骨锁骨端的纵行疏通切割从而达到剥离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恢复胸骨舌骨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加强呼吸道的气体交换,促进病变组织的愈合。
其二,朱汉章教授提出:电生理线路系统是一个生理系统,它和人类的疾病密切相关。他认为,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线路是电路,它就会像普通电路一样经常出现故障,普通电路出故障会引起电机失灵,电灯熄灭,而电生理线路出现故障,就引起疾病。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线路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故障:第一是短路,两条线路若在中途发生接触,产生不正常放电,在普通电路上发生点火花或导线被燃烧,而在人体内则不会发生电火花,更不会燃烧,但会引起局部温度增高,局部新陈代谢的功能被破坏,组织器官功能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人体自我调节功能的作用,为了抵御这种损伤和破坏,会出现细胞的异常增生等,出现种种的病理变化。第二是断路,这会引起该线路所辖器官功能的严重减退,并因此引起一连串并发症。
全国针刀培训近期安排通知:全国第五届庞继光针刀医学特训班(北京):
培训时间:年10月7日至10月16日
培训地点:针刀医学精细解剖: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解剖教研室
针刀医学临床实践:医院
培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