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时间步行或跑步后产生的内踝下缘、后缘疼痛来说,胫后肌的过度紧绷是常见原因。长期的胫后肌紧绷、疼痛、反覆劳损会造成胫后肌腱病变,长年累月下来除了疼痛、脚踝功能受限之外,还可能因肌腱退化变得脆弱导致容易撕裂。即便不因脆弱而发生撕裂,疲劳的胫后肌也很可能变得无力支撑足弓,造成「续发性扁平足」以及其他如:内旋足(pronatedfoot)等足踝生物力学异常和伴随而来的问题。
长期劳损的肌肉或肌腱常有因为反覆损伤而造成的疤痕组织,最于因为这些疤痕组织而特别僵硬压痛的区域来说,透过局部直接按摩、针灸、注射等方式进行适度的破坏性重建是有好处的。透过治疗后已有改善的胫后肌腱病变,应该开始配合针对胫后肌的适度复健或运动训练,如果症状已经明显进步,或者跑友本来的症状没这麽严重,就可以靠平时的伸展拉筋来进行保养。其中一个我个人在治疗运动员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是:按压中医所谓肾经上的「然谷穴」,有机会以很高的效率放鬆胫后肌,供各位跑友参考作为平日放松使用。
内踝三角韧带强韧,非较强烈局部外力不易损伤
虽然这样的「远距医疗」严格来说并不那麽妥当、准确,不过我们还是尝试先回答跑友的问题:这个伤害初步看起来并不像是三角韧带损伤。为什麽这麽说呢?首先我们得先知道什麽是三角韧带。
脚踝的韧带可以粗分为三群:外侧群、内侧群、胫肺骨韧带联合。其中内侧群的五条韧带构成所谓的「三角韧带」。对,五条。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外侧群的韧带功能偏向独力运作,这五条韧带的功能可说是一体的。就像是一把筷子很难折断一样,三角韧带因此特别强韧,相较起来受伤机会低很多。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跑友的提问中没有任何局部的挫伤,也没有脚踝的外翻扭伤(也就是说没有直接撞击,也没有强烈外力过度拉扯三角韧带)的状况,我们可以推测三角韧带损伤的机会是偏低的。
内踝下缘三条肌腱,胫后肌容易疲劳损伤
那么,这比较可能是哪儿受伤了呢?个人认为其实原文底下的网友回覆中有提到的「胫后肌」确实很有可能是问题来源,原因如下:在内踝的下缘主要有三条肌腱经过,分别是胫后肌、屈趾长肌、以及屈拇长肌
由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内踝的下缘主要有三条肌腱经过,分别是胫后肌、屈趾长肌、以及屈拇长肌。这三条肌肉都有让脚踝「蹠屈」(也就是脚板下压)的作用,如果我们尝试让脚板做相反的动作「背屈」(也就是上钩脚板)时,这三条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就可能有内踝紧绷感,符合前面跑友状况中的第三点。
再来,若尝试做跑友状况中第二点的「用力张开五根脚趾」的动作时,我们可以发现到这个动作很容易伴随著五根脚趾的「伸展」(也就是脚趾往上翘)。脚趾执行伸展动作时,作为拮抗肌的「屈趾长肌」和「屈拇长肌」受到牵拉,若处于过度紧绷的状态可能产生疼痛。除此之外,执行这个五趾张的的动作同时,脚踝也会有「背屈」(上钩脚板)的倾向,这点从小腿前面、胫骨旁主要负责的背屈这个动作的「胫前肌」会明显收缩就感觉得出来。这时,为了固定脚踝位置,相应的拮抗肌「胫后肌」就会收缩来抗衡。由此可知,这个「用力张开五根脚趾」的动作也很容易同时诱发前述的这三条肌肉:胫后肌、屈趾长肌、以及屈拇长肌造成疼痛,符合前面跑友状况中的第二点。
从前面这两点来看,好像这三条肌肉都有可能是问题的来源。而配合这些条件,最后最能让人锁定目标的还是「内踝下缘约1公分」的地方会有压痛的描述。一样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条肌肉的肌腱在内踝下方的排列依序是「胫后肌→屈趾长肌→屈拇长肌」,了解这点以后,以医师的临床经验来看,内踝下缘1公分的压痛点最有可能的就是胫后肌了。
胫后肌沿著胫骨内后侧后侧往下走,经过内踝的后缘与下缘,连接到舟状骨与蹠骨中段,扮演支撑足弓的重要角色,是支撑中足的最主要构造,也是稳定踝关节的重要肌肉之一。胫后肌收缩时脚踝会「内翻」和「蹠屈」(脚掌下压),日常生活中走路、跑步、垫脚尖、踩油门等都要用到它。如果常常过度行走、跑步超量训练且休息复原不足、或因各种外力伤害造成其他支撑足弓的韧带松了,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胫后肌肌腱的负担,长期下来可能造成胫后肌腱病变。
胫后肌腱病变长期不癒,可能导致续发性扁平足等异常
关于跑者胫后肌腱病变的文章并不算少,简单来说跑者产生这个问题的主因来自「过度使用」。在长距离跑步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会造成足弓的压力,而每一次足弓的起伏都伴随着胫后肌的「离心收缩」。什麽是离心收缩?简单来说就像是一条弹力带在被延展的状态下又被迫往中间收缩,大家应该可以想像在这样状态下的弹力绳是比较容易弹性疲乏的
肌肉也是如此,执行离心收缩的肌肉比较容易受伤。如果在一次练习中跑过头超过负荷,或者每次练习间休息不足,甚至已经受伤了还不休息,就会累积一次次的胫后肌腱伤害,最后导致肌腱退化性病变。、
胫后肌肌腱病变的症状可能如同本篇跑友的提问,随著休息间隔的长短时发时止,严重者当然也可能有持续性的不适。通常表现为足弓内侧、内踝下缘或后缘、甚至小腿胫骨后缘的疼痛、压痛或紧绷。长期的肌腱病变是可能让肌腱退化、变得脆弱容易撕裂的。即便不因脆弱而发生撕裂,过度紧绷、疲劳、脆弱的胫后肌也很可能变得无力支撑足弓,造成「续发性扁平足」以及其他进一步如:内旋足(pronatedfoot)等足踝生物力学异常,足部功能往往因此受限。除了垫脚尖这样的一般的日常动作也可能产生疼痛之外,扁平足容易发生的不耐久走、易发足底筋膜炎……等问题也可能出现。了解以上问题之后,相信大家就能理解为什麽熟悉运动医学的医师都会希望大家积极治疗,适度休息。
治疗以局部松解为优先,后续应配合训练与重建
对于胫后肌腱病变的治疗目的主要目标除了改善疼痛之外,治本的做法在于放松胫后肌以及重建胫后肌功能。虽然说运动后的伸展是重要的,但是实际上对于已经「过度僵硬」的肌肉来说,单纯伸展的效益是比较低的。反覆损伤而过度僵硬的肌肉、肌腱内都有需多疤痕组织,这些因为沾黏、僵硬而丧失润滑与灵活性的纤维需要的是比较直接的「破坏」。因此,对于过度僵硬的肌肉,直接按摩是比较有效的作法。
针对胫后肌,我们可以一边按压紧绷僵硬的点,一边让脚踝交替做「背屈、蹠屈」(上下活动脚踝)的动作
若能配合医师进行局部针灸、注射(增生疗法),或物理治疗师进行徒手治疗,有机会进一步缩短疗程。
除了对疤痕区域的破坏,重建的过程当然也很重要。若透过上述治疗后疼痛已有改善,开始配合针对胫后肌的适度复健或运动训练是一定有帮助的。常见的方式包括弹力带训练,以适当强度的弹力带套住脚板前1/3,执行脚板下压的动作,也可以由双脚开始,尝试以垫脚尖的方式训练,慢慢增加训练量,甚至是单脚训练。若已有续发性的足弓问题,也建议选择适当的足弓垫配合处理。如果症状已经明显进步,或者跑友本来的症状没这麽严重,就可以靠平时的伸展拉筋来进行保养。
肾经「然谷穴」有机会快速放鬆胫后肌,适合平时保健
这边有一个有机会快速、有效放松胫后肌的「撇步」可以和跑友分享:若平时运动后感觉到自己的胫后肌紧绷,可以尝试按压位在内侧足弓后缘区域的一个穴位「然谷穴」。
若平时运动后感觉到自己的胫后肌紧绷,可以尝试按压位在内侧足弓后缘区域的一个穴位「然谷穴」
年仁川亚运期间,我在医疗团内协助防护员处理选手的胫后肌紧绷疼痛,过程中发现若是在患者的「然谷穴」区域有明显按压痠痛的筋结,则透过轻中度按压后对放鬆胫后肌有明显效果。后续包括我自己和其他尝试过的防护员都注意到,透过这样的方式有机会以很高的效率放松胫后肌。
从中医角度而言,经络概念中胫后肌属于「肾经」范围,当时防护员局部按摩胫后肌的效果不佳,我们自然思考沿著肾经寻求更有效的治疗点。从一般解剖学的观念来说,然谷穴区正好是胫后肌的附著处,这也可能是它如此有效的治疗的原因之一。藉由这个机会分享给运动笔记的跑友,希望能让大家平时的足踝自我保健更有效率!
文章来源:运动笔记
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白癜风初期好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