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怀大笑与科学发声

常有学生诉说嗓子易疲劳嘶哑的苦恼,询问怎样才能持久响亮地发声而又嗓了不累?我说:用气发声。

我在发声学课上讲到这一层内容时,常常不着急讲理论,先想着法儿逗大伙乐。有时碰上好的气氛,学生们便一个个都轻易地“上当受骗”,笑得前仰后翻,乐不可支。等大家笑够了,我问:累不累?答:累。哪里累?肚子。喉咙累不累?不累!——异口同声,无一例外。于是我话锋一转,点出刚才逗大伙笑的目的:开怀大笑是很科学的用气发声活动。掌握科学的用气发声方法,声音就响亮,嗓子也不易累。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心情愉悦、笑意满怀的时候,人体从精神到肉体都会既兴奋又自然放松,一方面调动起呼吸器官内部的弹性力量来维持呼吸动作,另一方面又消除了身体外部肌肉的紧张僵硬,扩张疏通了气流通道。这正是科学发声所需要的无拘无束的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气息会比较深人而且可以不受阻碍地在声道中上下贯通,支持发声与共鸣,从而使发出来的“哈哈哈”响亮、通透,声音位置高。自然,这样发声,喉咙一点也不累。

其次,哈哈大笑的时候,人体会下意识地用腰腹部发出的力来控制气息,而不是用胸、肩、喉来发力控制。胸、肩、喉的用力方式,难免引起声道的部分阻塞和影响声带的正常工作,使声音挤卡、僵硬;而腰腹部控制的用力方式,则声带与气息会本能地协调活动,形成既闭合又通畅、既紧张又松弛的最佳运动状态,使声音灵活、厚实,有弹性。这样发声,必然耗能低,功效高,声带不易受伤。

所以,当我们哈哈大笑时,常会有“肚子都笑痛了”的感觉,笑得厉害时甚至会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绝对不会有人捂着喉咙说肚子不痛喉咙被笑痛的,除非是假笑、奸笑、狂笑、苦笑(就会不自觉地用上肩膀与喉咙来发力)。

从以上体会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科学发声,必定某些部位的肌肉要积极使劲,而某些部位的肌肉须自然放松。只有该工作的部位积极使劲,该解放的部位自然放松,声音的质最才能提高,嗓子的使用才能耐久。当然,这里强调的使劲,决不是僵硬、绷紧的使劲,而是富有弹性、灵敏协调的使劲;放松,也不是懈怠、松垮的放松,而是富有弹性、保持活力的放松。

哪些部位该使劲,哪些部位该放松呢?为方便记忆,这里简单地归纳为三使劲三放松。积极使劲的下个部位,一是肚子(以隔肌为中心的腰腹部),二是笑肌,三是软腭;自然放松的三个部位,一是肩胸,二是喉肌,气是下巴。其中,最要紧的是肚子要用力。我们试试将大笑时肚子运动的状态放慢镜头进行分解,就会发现:每当发出笑声前的一瞬间,人体会白动、兴奋地深吸一口气,肚子便伴随着气息的深入而轻松胀起来。然后,每发出一个“哈”,肚子都会略微往内收紧压缩;“哈”完,肚子又会马上往外放松膨胀一点。(当然,这个动作过程是轻巧快捷地发生的,因此无论收紧还是放松都是靠弹性的力量完成的。)动作连起来,肚子便一紧一松地快速弹动。伴随着气息的消耗,肚子会一边弹动一边往内越来越紧地瘪进去,直至气息的呼尽而逐渐发硬,失去弹性。但不要紧,这时人体又会自动、兴奋地深吸一日气,肚子便再次伴随着气息的深人而轻松胀起来,于是又有了足够的力量维持下一轮的弹动(继续支持哈哈大笑)。如此周而复始,一直弹动到收住笑声为止。这就是为什么大笑时间长了肚子会累甚至会痛的原因。

在合适的场合,我们不妨多多创造条件开怀大笑,边笑边琢磨肌体运动的特点(即上述的三使劲三放松),尤其着重体会肚子发硬、喉肌却毫不费力的状态,这样可以很省力地找到气息的支点,锻炼肌肉的协调,逐渐养成以笑的气息支持发声并且在笑的状态和位置上发声的习惯。

下面介绍一项根据上述原理及效用而设计的简易练声法:

站姿,上身略微前倾,深吸气,从脸部表情到内心都充满喜悦感,保持软腭、咽喉因深吸气而自然扩充的感觉,如同哈哈大笑一般。般,用膈肌的弹跳冲击力量发出短促有力的“哈哈”笑声。初学时,每发两三声就歇一会,换口气,让腹肌恢复发音前的放松状态。

能力提高后,可一口气连续发四五个、七八个、十几个“哈哈哈”……这里要着重提醒的是:隔肌的弹跳力量要集中,抓住“点”的感觉,不要满肚子笨拙地用力。

这项练习对锻炼隔肌、腹肌的弹性和声带开合的灵活性很有效,还能消除发声振动器官无力或脖颈肌肉过度紧张的状态。坚持多练(最好“少吃多餐”,每天练数次,每次练3-5分钟),日久就会逐渐感到话声洪亮、嗓子轻松,长时间说话也不容易疲劳。

未完待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