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强冷空气的到来,在户外被冻伤的患者也逐渐增多。专家提醒,极寒天气外出时应注意保暖,轻度冻伤可进行简单的自救,若冻伤严重应尽快就医。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分为二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是由10℃以下至冰点的低温,潮湿引起如冻疮,战壕足等;另一类为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低温所造成,如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
全身冻伤,病人有寒颤,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或青紫。体温下降时,全身麻木,四肢无力,嗜睡,神智不清进而昏迷。
局部冻伤按其程度分为四度。
I度冻伤:伤及表皮层。局部红、肿、痒、痛、热。约1周后结痴而愈。
Ⅱ度冻伤:伤达真皮层。红、肿、痛、痒较明显,局部起水泡,无感染结痴后2~3周癒合。
Ⅲ度冻伤:深达皮下组织。早期红肿並有大水泡,皮肤由苍白变成蓝黑色,知觉消失,组织呈干性坏死。
Ⅳ度冻伤:伤及肌肉和骨骼。发生干性和湿性坏疽,需植皮和截肢。
冻疮:常在冬季不知不党中发生,部位多在耳廓,手、足等处,局部发红,发紫,肿胀,痒痛,有时起水泡,糜烂,破溃,结痴。如无感染,天暖后自愈。但来年冬季容易復发。
家庭护理要点
1.迅速將冻伤病人移入温暖环境,脱掉或剪掉潮湿冻结的衣服,鞋袜。如手套、鞋袜冻结在肢体上时,不要强行脱下,可以一同浸入温水中,待解冻后再取下。
2.將冻伤部位浸泡在38~42℃温水中,30分钟左右擦干保温。
3.病人心跳呼吸停止,要及时进行心肺復苏术急救。
4.复温后要注意病人保暖,伤肢抬高,防止受压,以利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减轻组织水肿,防止加重组织损伤。
5.除复合腹部伤者外,清醒病人,可给予热茶,热糖水,热牛奶饮料或薑汤等。
6.顏面冻伤时,应用上述同样温度的水浸毛巾做持续湿敷,用两条毛巾不断更换。
7.复温时局部疼痛剧烈者,可口服止痛片。
注意事项
1.忌用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复温。禁用冷水浴,用雪搓,捶打等方法。 2.在温暖的环境中可给病人少量热酒,促进血液迴圈及扩张周围血管。但寒冷环境中不宜饮酒,以免增加身体热量丟失。
3.在冻伤的急性期,必须避免伤肢运动。急性炎症一旦消散,应尽早活动指(趾)关节,防止关节僵直,有助于肌张力恢復,保护肌腥和韧带的灵活性
4.重伤员应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破伤风发生。
5.预防冻伤,应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冬季要注意对身体暴露部位的保暖,还可涂些油脂。站岗值勤应適当活动,促进血液迴圈。用茄子秸或辣椒秸煮水,洗容易冻伤的部位,或用生薑涂擦局部皮肤,都有预防冻伤作用。
6.Ⅱ度,Ⅲ度医院治疗。
冻伤后如何处理
冻伤患者首先应迅速离开低温现场和冰冻物体,並移至室內。如果衣服与人体冻在一起,应用温水融化后再轻轻脱去衣服。保持冻伤部位清洁,外涂冻伤膏,切记冻伤部位不能用热水泡或用火烤。最好为患者加盖衣物、毛毯进行保温。
对于冻伤患处,可用温水(38℃-42℃)浸泡,注意水温不宜超过45℃,浸泡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再用毛巾或柔软干布进行局部按摩,用花椒或辣椒秸煮水浸泡患处或用生薑涂擦局部,也有治疗作用。患处若医院就诊,吸出水泡內液体,外涂冻伤膏、樟脑软膏等,保暖包扎,必要时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冻伤后注意哪些事项
1.尽快脱离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后,迅速脱去冷湿或紧缩的衣服和鞋袜,盖上棉被进行保温。
2.迅速复温是关键。其方法是採用40℃一42℃恒温热水进行浸泡,在15—30分钟內可使体温迅速恢復接近正常。判断标准为皮肤潮红,肢体有温热感,即可停止。注意浸泡时间不宜太久,水温不宜太高。复温期间可对肢体进行轻柔的按摩,但千万不能进行太急剧的按摩,以免引起皮肤溃烂,同时急剧的加热会影响治疗效果。
如何预防冻伤和低温伤害
1.在寒冷环境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寒、防湿。
2.衣著保暖不宜透风,减少体表外露,露在外面的部位应適当涂抹油脂。
3.保持衣著、鞋袜乾燥,沾湿后要及时更换。
4.寒冷环境下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
5.进入高寒地区之前,应进行適应性训练。进入高寒地区后,可食高热量的食品。
专家特別提示,糖尿病病人及腿部血运迴圈差的病人,皮肤对外界冷暖感觉敏感度降低,寒冷天气里更易冻伤,外出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根据搜狐、新浪等综合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