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乖乖,打完针妈妈给你吃糖糖哦!”
当护士美眉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过小屁屁后,就将针扎了进去…
…“呜哇哇哇…呜啊啊啊……”
几医院打针都有哭过吧?什么…你没有哭过?好吧,你比较特别。[/神秘的微笑]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小时候打针的时候会哭。可是为什么打针的时候会哭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打针的地方会疼!
那么问题来了:疼是什么?要它有什么用?为什么你打针不疼,而我却那么那么疼?
相信等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就会得到答案。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通常是伴随着组织损伤发生的。走路的时候踩到一颗钉子,跑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吃饭的时候咬到了自己的舌头…都会引起疼痛。既然疼痛会让人感到不愉快,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它为什么没有在进化的过程中消失呢?答案很简单:疼痛是一种重要的机体防御机制,它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疼痛,我们很难生存下来。比方说,我们的小时候刚学会跑步,一不小心就会摔跤,膝盖破了,很疼,于是我们就试着调整姿势或者放慢步伐,以免再次摔倒。又比方说,当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疼痛,医院做检查,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可见,疼痛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感受。有这么一类人,由于基因上的异常,感受不到疼痛。乍一听,是不是有点羡慕他们?事实上,正是由于缺少了感知疼痛的能力,对身边的伤害和危险毫无觉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存活到成年!
哈哈,现在是不是又庆幸自己拥有感知疼痛的能力了?那么疼痛究竟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呢?首先,作用在组织上的伤害性刺激(比如,针尖扎、开水烫)由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痛觉纤维)接收并被编码为神经信号,然后神经信号沿着痛觉纤维上传至脊髓背角,最终由脊髓神经元将疼痛信号上传到脑,被我们感知。
疼痛是一种很复杂的感知觉,它最终会引起与感觉、情绪、认知相关的一系列脑区的激活,这些脑区所组成的网络被称为“痛觉网络”。
疼痛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感知觉。假设我们将相同强度的伤害性刺激施加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对疼痛程度的报告往往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人而言是非常强烈的疼痛,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可能只是“小意思”,甚至“那根本不是痛”。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不少影响疼痛感受的因素,至少包括:基因、性别、年龄、心理、病理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基因出现异常的人对疼痛的感受会发生异常。比方说,前面提到的先天无痛者的某一类亚群体,他们的基因就存在异常。他们染色体上的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NTRK1)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这类人的痛觉神经纤维在发育的过程中凋亡,进而引起痛觉缺失。而与我们普通人的疼痛感知更相关的则是一系列与疼痛信号传导有关的受体基因,科学家们正在试图弄清楚这些基因与疼痛感受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性别也会影响人们对疼痛的感受。研究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会感受到更强烈的疼痛。许多疼痛综合征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更高,如:偏头痛、慢性紧张性头痛、颞颌关节病、纤维肌痛、应激性结肠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等。性激素水平可能是引起疼痛感知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雄性激素具有抑制疼痛的作用,而雌性激素及其水平的快速变化则与疼痛感的增加有关。
年龄是影响痛觉感受的又一个因素。大多数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变得对疼痛刺激更不敏感。当然,也有少量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尤其是当研究中所施加的疼痛刺激强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其背后的神经机理尚在研究中,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与痛觉兴奋性系统和抑制性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了动态变化有关。
此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疼痛的感受。研究发现,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以及将注意力从疼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会降低人们对疼痛的感受性。因此,通过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既能减少对疼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