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诊断原则与流程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D):
(1)重视病史,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病史、职业和环境因素暴露史、吸烟史及用药史。如有职业和环境因素暴露史、吸烟史及用药史,停止暴露或用药后咳嗽缓解则可明确诊断。
(2)EB、CVA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建议将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2B)。
建议将FeNO检查作为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的补充手段(2C)。
24h食管pH值-多通道阻抗监测是诊断GERC的重要方法,因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建议列为二线检查(2D)。
(3)先考虑常见病,后考虑少见病。慢性咳嗽患者应首先考虑UACS、CVA、EB、GERC、变应性咳嗽(AC)等常见病因的可能。
(4)诊断和治疗两者应同步或顺序进行。如检查条件不具备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并根据治疗反应确定咳嗽病因,治疗无效时再选择有关检查(2C)。
如有典型的鼻炎、鼻窦炎症状或鼻后滴流症状、体征,可先按UACS进行治疗。如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或进食后咳嗽,则先按GERC进行治疗。
(5)治疗有效是明确病因诊断的前提。治疗部分有效但未完全缓解,应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和是否存在其他慢性咳嗽的复合病因(2C),如UACS合并GERC、CVA或EB,GERC合并EB或CVA等。
(6)治疗无效时应评估是否诊断错误,治疗力度和时间是否足够,有无影响治疗疗效的因素,如职业或环境暴露因素(2C)。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图见下图。
咳嗽的评估
咳嗽的评估主要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咳嗽症状积分、生活质量测评、咳嗽频率监测及咳嗽敏感性检测等。
1.VAS评分系统具有两个特点:
由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在标记0~10cm的直线上划记相应刻度以表示咳嗽的程度,也可采用从0~mm标记。
与咳嗽症状积分相比,VAS的评分等级划分更细,有助于治疗前后的纵向比较。
2.咳嗽症状积分:
咳嗽症状积分表分为日间积分和夜间积分两部分,但不同级别之间不容易区分,具体见表3。
3.咳嗽生活质量测评:
推荐采用中文版LCQ对咳嗽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估(1A)。
4.咳嗽频率监测:
咳嗽频率监测是对患者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咳嗽频次、强度及其特征所进行的客观记录和分析,是客观评估咳嗽病情及疗效观察的理想方法。国内尚无此类仪器,临床应用受限。
5.咳嗽敏感性检查:
尚不是临床常规检测项目。通过雾化方式使受试者吸入一定量的刺激物气溶胶颗粒,刺激相应的咳嗽感受器而诱发咳嗽,并以激发咳嗽≥2次或≥5次的吸入物浓度(C2和C5)作为咳嗽敏感性的指标。
急性咳嗽的诊治
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主要有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也可导致咳嗽加重或急性咳嗽。此外,环境因素或职业因素暴露越来越多地成为急性咳嗽的原因。
(一)普通感冒
感冒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与体格检查,通常不需要进行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痰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1D)。
临床表现除咳嗽外,还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相关症状,如流涕、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可伴发热,全身症状少见。普通感冒的咳嗽常与鼻后滴流有关。流行性感冒除了咳嗽症状外,发热、肌痛等全身症状亦是常见表现。
普通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
(1)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无法缩短感冒病程或减轻症状,且可能伴随不良反应。因此,感冒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1A)。
(2)减充血剂:成人患者单剂应用减充血剂能够短时间缓解鼻塞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减充血剂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联合应用能明显缓解咳嗽症状(1A)。
(3)抗组胺药:单用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无明显临床获益,不推荐单独使用(1A)。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2~4mg/次,3次/d)等联合减充血剂能够改善成人及青少年的感冒相关打喷嚏、鼻塞等多种症状,但应注意不良反应,儿童处方需谨慎(2A)。
(4)解热镇痛药类:解热镇痛药主要针对普通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1A)。
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解热镇痛药之一。以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而无发热、头痛、肌痛症状的普通感冒患者,不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1A)。
(5)镇咳药物:咳嗽剧烈者,必要时可使用中枢性或外周性镇咳药。对于普通感冒所致的咳嗽患者,中枢性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缓解咳嗽的效果有限,不推荐常规使用(2D)。
推荐由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减充血剂联合镇咳药物的复方制剂治疗伴有咳嗽的普通感冒(1A)。
(6)异丙托溴胺:鼻喷剂能够改善成人以及青少年感冒患者的流涕和喷嚏症状,但需警惕鼻干、鼻充血和鼻衄等不良反应(2A)。中医中药治疗感冒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鼻病毒和流感病毒多见,少部分可由细菌引起。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也可引起此病。大部分患者呈自限性。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有可能发展为迁延性支气管炎。
1.临床表现:
起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咳嗽可渐加剧,伴或不伴咳痰,伴细菌感染者常咳黄脓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常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2.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通常无需进行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或痰液检查(1D)。
咳嗽持续3周以内,伴或不伴咳痰,根据临床症状和(或)影像学检查排除感冒、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后,应考虑急性支气管炎诊断(1D)。
考虑急性支气管炎诊断的患者,如心率≤次/min、呼吸频率≤24次/min、体温≤38℃且胸部无异常体征者肺炎可能性小(3C)。
3.治疗:
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剧烈干咳者可适当应用镇咳剂,有痰而不易咳出者使用祛痰剂或黏痰溶解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咳嗽症状(1B)。
缓释愈创甘油醚可缓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A)。
国外证据表明疑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不必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因其治疗效果不明(1A)。
对于咳黄脓痰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推荐给予抗生素治疗(1D)。
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若不给予抗生素治疗,应向患者解释,因为许多患者根据先前的经验与期望,常诉求接受抗生素治疗(1B)。如有细菌感染,如咳脓性痰或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者,可依据感染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在未得到病原菌阳性结果之前,可选用β-内酰胺类、喹喏酮类等口服抗菌药物。
不必常规使用β2受体激动剂,而伴咳喘的成人急性支气管炎,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可能受益(2A)。。
亚急性咳嗽的诊治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PIC,其次为CVA、EB、UACS等(1B)。
在处理亚急性咳嗽时,首先要明确咳嗽是否继发于先前的呼吸道感染,并进行经验性治疗。治疗无效者,再考虑其他病因并参考慢性咳嗽诊断流程进行诊治。单纯依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和患者的咳嗽症状诊断感染后咳嗽可能会造成EB、CVA的漏诊,建议有条件时应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2C)。
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通常持续3~8周,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称之为PIC,其中以病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又称为感冒后咳嗽。既往有PIC病史和咳嗽敏感性增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IC。
PIC常为自限性,多能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咳嗽顽固,甚至发展为慢性咳嗽。病毒感染后咳嗽不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对部分咳嗽症状明显的患者建议短期应用镇咳药、抗组胺药加减充血剂等。复方甲氧那明治疗PIC有效(2C)。
孟鲁司特对感染后咳嗽治疗无效,不建议使用(2B)。
ICS治疗PIC效果不确切,不建议使用(2B)。
中医认为PIC系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治疗宜疏风宣肺、止咳利咽,采用麻黄、紫苏叶、地龙、枇杷叶及紫苏子等组成的苏黄止咳胶囊对PIC治疗有效(2C)。
血清学抗体检测是诊断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作为常规辅助检查(1C)。
血冷凝集素≥1∶6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支原体IgM抗体滴度呈4倍增长,表明近期有支原体感染(2D)。
衣原体血清抗体效价≥4倍或单次抗体滴度IgM≥1∶16或IgG≥1∶对衣原体感染有诊断意义。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引起的迁延性感染性咳嗽使用大环内酯类或喹喏酮类抗菌药物治疗有效(2C)。
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迁延性感染性咳嗽可使用阿莫西林或者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需2~3周(2B)。
青少年、成人咳嗽患者中,百日咳血清抗体滴度较高时,应考虑百日咳感染的可能性(2C)。
根据百日咳的典型症状,如阵发性咳嗽、咳嗽后呕吐以及吸气相喘息症状来诊断百日咳感染价值有限(2A)。
抗百日咳毒素抗体IgG(anti-PT-IgG)、PCR、细菌培养在百日咳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2C)。
一旦诊断百日咳,应尽早(起病后1~2周卡他期内)开始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虽然治疗不能改变疾病进程,但能够降低疾病的传染性(1B)。
对于非卡他期(迁延期)百日咳患者,不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1A)。不建议使用皮质类固醇、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百日咳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抗组胺剂药物治疗百日咳(1A)。
内容节选自: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9(5):-.
全文请见“阅读原文”
亲,记得get重要指南??韩国咳嗽指南
回复“咳嗽指南”获取指南全文
?咳嗽物联网医学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回复“咳嗽物联网”获取指南全文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版)
回复“咳嗽中医诊疗”获取指南全文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年版)
回复“支气管哮喘”获取指南全文
?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回复“哮喘”获取指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