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黄强民彭金凤朱传芳薄成志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上海,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Travell在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Ps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1—2]。

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3]。这些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的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4—5],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1,6]。针刺可以治疗任何一块骨骼肌MTrPs引起的疼痛[7—10],而且目前在运动员伤痛和疼痛康复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干针疗法较为普遍[4,11—13]。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针法治疗包括湿针和干针两种,湿针需要带局部麻醉剂,如0.5%利多卡因注射液,而干针不需要[7—10]。为了区别于针灸,康复治疗师发展了干针疗法,其实干针疗法就是利用不同的针灸针或银针直接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而非针对中医传统穴位)进行针刺,在针刺过程中保持针为“快进”和“快出”状态,以引发出被牵涉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的治疗方法[14—15]。局部抽搐反应被引发出的越多,干针治疗疼痛触发点的效果越好[2]。因此,局部抽搐反应是否可以被引出,可以作为此治疗方式成功的指标之一。干针疗法以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无药物注射以及对软组织损伤性较小等优势被众多物理治疗师或运动队队医广泛使用[4,11—13]。

上斜方肌(uppertrapeziusmuscle,UTM)被发现经常受到MTrPs的影响[16—18],上斜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患者经常表现为肌肉持续紧张性和疼痛性、持续的紧张性头痛、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颈肩部关节活动度受限等等[19—22]。

由于上斜方肌在肩关节运动的肩肱节律中非常重要,因此,上斜方肌MTrPs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肩肱节律的改变和肩部功能失调,甚至残疾[23]。干针作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治疗方式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被应用[24—25]。但近年来发现,干针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治疗不同种类型的疼痛方面存在显著性疼痛治疗效果[26]。一篇考克兰系统评价也发现干针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治疗颈部疼痛的立即效果方面存在适度的差异[27]。此外,目前仍没有系统性的评价探究干针在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方面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作为一篇Meta分析,系统评价干针在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方面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数据库

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TheCochrane、EBSCO、ClinicalKey、GoogleScholar等数据库中关于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年11月14日,检索词设定为“dryneedling”。此外,使用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获取相关信息。

1.2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②患者具有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③以干针作为干预方式之一;④至少存在一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或数字疼痛分级法(numericalratingscale,NRS)作为结局指标。

表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讨论

由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具有较低的自愈能力,因此该病症仍需进行专门的临床治疗[41]

。当前,许多种方法都可被应用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治疗,但是到底哪一种治疗方

法效果最好,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42—44]。这些技术或方法包括了针法(含干针和湿针)、推拿和理疗等[7—26]。所有这些技术或方法都针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因此能否找到疼痛触发点成为这些治疗方法的关键。该系统评价表明了干针对于肌筋膜炎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3.1干针治疗MTrPs的作用机制

加拿大华人医师ChuGun[45—46]认为,快速地对活化MTrPs进行干针针刺,其目的是为了包括引出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从而改变肌纤维的长度和紧张度[2]。这样可以诱发肌肉最大机械感受的兴奋,使大直径的感觉传导冲动传入脊髓后角细胞[2,45—46]。Gunn[45—46]

假设这种感觉传导冲动有一个“门”,这个“门”可以阻止由MTrPs疼痛感受器产生的伤害性信号传到内侧的脊髓后角,如此去除肌筋膜疼痛[2]。Gunn[45—46]的这一假设刚好与镇痛神经学的闸门学说相一致。而且,Gunn[45—46]和Hong[36]都认为干针针刺MTrPs引出的肌肉局部抽搐反应越多,则干针治疗MTrPs的效果越好[2,47—48]。

3.2干针治疗上斜方肌MTrPs的疗效

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全面收集了关于干针治疗上斜方肌MTrP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最终有11篇随机对照试验进入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表明,干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干针可以提高上斜方肌MTrPs的治疗效果,干针与利多卡因注射相比,利多卡因注射在提高上斜方肌MTrPs治疗效果上更加具有优势性,干针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其他治疗方式在提高上斜方肌MTrPs治疗效果上更加具有优势性。本系统评价证实了干针治疗上斜方肌MTrP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为上斜方肌MTrP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今后该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1]黄强民,庄小强,谭树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HongCZ.Myofascialpaintherapy[J].JMusculoskelPain,,12(3):37—43.

[3]NorrisCM.Managingsportsinjuries:aguideforstudentsandclinicians[M].4thed.NewYork:ChurchillLivingstone,.3—8.

[4]王俊,黄强民,王淑华.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临床探讨——25例报道[J].颈腰痛杂志,,25(4):—.

[5]黄强民,张雄文,赵永明,等.颈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头部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5(19):—.

[6]黄强民,张雄文,王俊,等.腰臀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其下肢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3):—.

[7]张雄文,黄强民,王建龙,等.肩周筋膜炎的触发点针刺效应[J].中医康复研究,,9(30):—.

[8]JayaseelanDJ,MoatsN,RicardoCR.Rehabilitationofproximalhamstringtendinopathyutilizingeccentrictraining,lumbopelvicstabilization,andtriggerpointdryneedling:2casereports[J].JOrthopSportsPhysTher,,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