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新冠病毒仍在通过冷链伺机侵入国内。
截至7月3日24时,山东黄岛区共发现本土阳性病例38例,均为接触被病毒污染进口冷链货物感染,所有感染者为同一传播链条。幸亏本次疫情发现早,疫情处置及时,迅速隔离相关人员、切断传播路径,没有发生外溢风险,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人员进出青岛其他区市和黄岛均未受到影响,对突发零星疫情的处置更加科学、坚决和自信。
中国冷链进口重镇青岛口岸是国内进口食品四大口岸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进出口冷链食品口岸城市之一,承担着全国大量进出口冷链食品任务,其中主要进口地点位于黄岛前湾港码头,少量位于大港码头。
早在年9月,青岛就在对大港“应检尽检”人员进行定期例行检测时发现2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阻断了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后对此展开溯源调查,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从世界到国内,迅速查出一批冷链环节出现的新冠病例,美国冷链食品工厂就是曝出工人密集感染新冠的事件。
青岛五大冷链监管专仓
在此背景下,青岛市按照国家、省部署,全面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管理,设立5个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对从青岛口岸或外地进入青岛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进入集中监管专仓进行核酸检测和预防性全面消毒,合格后取得《青岛市进口冷链食品出库证明》方可入市。
5个专仓分别是青岛怡之航集中监管专仓、青岛西海岸润勃集中监管专仓、青岛城阳新大地集中监管专仓、青岛即墨济青集中监管专仓、青岛胶州冠宇集中监管专仓。
从媒体公开信息看,此次出现病例的专仓应为位于黄岛区前湾港内保税区纬三路西的怡之航冷库,主要承接进入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储存、销售、生产加工、使用的进口冷链食品的核酸检测和预防性全面消毒。
公开信息显示,青岛怡之航冷藏有限公司是由注册在冰岛的船公司Eimskip出资兴建,于年10月正式开业,法定代表人为刘涛。它是一座现代化冷藏冷冻物流中心。冷库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储藏量为吨。
冷链一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年1月19日凌晨,日照市岚山区疾控中心报告,在进口冷链食品常规抽检中发现2份样本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市疾控中心复核阳性。经查,涉事冷链食品是河北一食品有限公司自巴基斯坦购进的冻三牙鱼,年1月4日经水路运输入境青岛市黄岛(前湾口岸),1月18日货物运抵岚山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
卫健委明确冷链高风险人群
就在本次黄岛冷链局部疫情发现前,6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消毒技术指南》等两个指南,进一步明确了高风险岗位人群及防控的要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存放和周转等重点场所的搬运工、装卸工等都是高风险人群)。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特别提醒,关于如何防范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重点应该放在对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防控,特别是高风险岗位人员的管理:做到闭环管理、落实测温扫码、加强个人防护(如防护衣、护目镜、面屏和N95口罩)、建立健康状况台账(监测十大症状: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实施经常性核酸检测(隔日核酸)。
作为消费者来讲,到正规场所购买食品,做到勤洗手,家庭烹饪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如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烧熟煮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7月2日,黄岛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博在发布会上回应,这次进口冷链专仓工作人员疫情的感染暴露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人员管控不到位的问题,行业管理部门监管工作覆盖面细致化、精准化的程度不够。将组织各企业各专仓进一步强化人员闭环管理,严格落实一线员工“三集中一隔离”的要求,并加强人文关怀,丰富监管仓工作人员生活。综合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