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RA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均有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将以痹证理论为指导,结合本人的临床体会,初步探讨了RA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1 正虚为本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RA的内在因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特别是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养。外来风、湿、热之邪才可乘虚而入侵袭肌肉关节,发生RA。对此前贤早有认识。《灵枢·五变》篇最早提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后世医家更有发挥,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中谈到“历节病”病机时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济生方·痹》进一步提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更有清代董西园在《医级》一书中精当扼要地指出:“邪之感人,非虚不痹”。以上各家学说均表明RA形成多由于脏腑气血亏虚,无力拒邪而为发病。从本病的主证和兼证来看,正虚又多突出地表现在脾胃虚弱上,RA的发生多夹湿,湿之由在脾胃;多夹风,风之源可由血虚;多夹瘀,瘀之因多气虚。气血之源又在脾胃,病变主要部位在四肢的肌肉关节,而肌肉关节又为脾脏和阳明经所主。因此在RA的形成病机中后天之本脾胃两脏显得尤为重要。故在治疗中应该注重健脾运湿,益气养血而扶助正气。
2 邪实为标2.1 湿邪为重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是RA重要发病原因。三邪合而为痹,其中风邪易除,寒邪易祛,独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着,不但单独作祟,而且极易与其他外邪如风、热邪合而为病,使本病临床表现纷纭复杂,缠绵难愈,湿邪不仅在RA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是其迁延难愈的原因之一。古代医家很重视湿邪在痹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说文解字》强调指出“痹,湿也。”从临床来看,RA患者多因居处潮湿、劳汗当风,气候寒冷、涉水冒雨、冷热交替等诱因发病,往往于阴天、霉天、暑湿之季而病情加重。机体在正不胜邪的情况下,外湿、内湿皆可致病,且互为因果。外湿侵体,伤于肌表,而后损于脾胃,脾失健运,则湿着内生。或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脾虚生湿,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湿气与脾胃相应,所以有“外湿入侵,必有内湿相应之说”。《临证指南医案》亦谓:“外感肌躯之湿,亦渐次入于脏腑,归于脾土”。
2.2 湿热相合
湿邪最易与热邪相互交结,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热为阳邪,性最暴戾,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一经结合则如油入面很难分解。湿热之邪,可由外感、内生而成。外感湿热的形成,有因外湿蕴遏而生湿热者,也有湿与热邪相合而成者。外感湿热多与时令气候有密切关系,暑季冒雨涉水、坐卧湿地,暑湿相感,客于关节,热蒸湿动,流注经络,着筋蚀骨,则形成湿热痹证。内生湿热,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加之膏脂蕴积,酿生湿热;内外之湿热相引,同气相求,导致湿热之邪缠绵难去。
2.3 外受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中是最常见最易中人之邪。湿、热两邪常常依附风邪而侵入人体后而形成风湿热痹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曰:“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其余五气,则不能全兼。”综上所述,RA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正气的虚弱,致使机体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湿之邪乘虚侵袭,日久蕴而化热,湿热交阻,壅遏于骨节经脉,从而引发风湿热痹;或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加之膏脂蕴积,酿生湿热,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与湿热相搏,流注经络关节,气血不得流通而成风湿热痹。其病邪性质为湿热。病机转化表现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肌肤到筋骨。
文章转载自《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浅析》。作者为1.袁立霞所属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方剂教研室();2.刘刚 所属单位:医院()。
各位读者在阅读完上述文章后,应当得知,在作者的观点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人的身体虚弱了(从高发年龄为40-60岁可印证),长期不注意天气、饮食等各方面生活的小琐事,从而被风邪侵体,而在潮湿、气候变冷、阴雨天等时间发病,造成了患者的痛苦。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患者更多了解RA的病因,有望从病因方面着手去减轻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