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市卫健委通报,昨天(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目前该病例正在接受集中隔离治疗。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后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这是此轮猴痘疫情流行以来,我国内地首次发现猴痘病例。
目前,专家建议通过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例、尽可能隔离和接触者追踪等方式控制猴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建议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以预防猴痘。要认真研究和治疗猴痘,但不应惊慌。
一、猴痘有何症状?是否致命?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印发了《猴痘诊疗指南(年版)》。
指南中介绍,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
该病毒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二、猴痘传播途径是什么?
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三、如何防控猴痘疫情?
防控指南中提到,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出现皮疹等症状应当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以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资源和报备。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各地应当主动进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别是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人员。
疑似和确诊病例应由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派的专用交通工具运送到指定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和治疗。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应严格单人单间隔离,落实污染物处理,对密接者要进行登记、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21天。
原标题:《我国内地首次发现猴痘病例!传播风险大吗?该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