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行揿针发明人、江南针灸名家、张大同主任医师
一、《针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
二、针行揿针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简介
1、应用范围:可用于中医、针灸穴位治疗
2、针行揿针的法则及关键
⑴、针行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③、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⑵、针行揿针针刺治疗疾病选穴法则
①、局部取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痛点”或“不适点”,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取穴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②、循经取穴:按照人体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按照经脉循行路线,选择合适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即常说的“通经疏络”。循经选穴,表里兼顾,整体辨治,标本兼治。
三、揿针选用教材、著作治疗法则的灵活选取穴位的应用法则
①、分辨疾病本质:以组织是否损伤为分辨本质,从而确定以局部为主还是定点为主的治则。
②、确定灵活治则: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施治,患处没有经穴的可用阿是穴,并采用埋针动补疗法施治;此外教材书本不在患区的穴位也可参考作为定点选穴。
四、临床文献资料——部分揿针论文目录
1.揿针、药物外擦及TDP治疗面肌痉挛60例《针灸临床杂志》(年第17卷第6期)
2.揿针并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年第1卷第10期页)
3.揿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4例《新中医》(、32、3期22页)
4.揿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中国针灸杂志》(年第1期12页)
5.揿针治疗面神经麻痹53例疗效观察《现代康复杂志》(年8月第5卷第8期)
6.揿针治疗顽固性眉棱骨痛21例《上海针灸杂志》(年6月第21卷第3期第47
7.揿针治疗小儿遗尿50例《湖北中医杂志》(年第5期第16卷总第期45页)
8.揿针治疗小儿遗尿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杂志》(年2月第29卷第1期)
9.针刺辅以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3例《中国针灸》(、26、9期页)
10.针刺配合揿针治疗面肌痉挛26例《新中医杂志》(年2月第33卷第2)
11.埋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20例《江西中医药杂志》(,39(11)
12.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5(30)
13.皮下埋针治疗哮喘的初步观察《中国针灸》(,18(3)-)
14.穴位埋针治疗颈性眩晕例疗效观察《医学信息》(下旬刊(8))
15.喘穴埋针治疗哮喘慢支99例临床分析《针灸临床杂志》(,15(1))
16.电针、红外线加揿针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4)
17.揿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临床意义《江西中医药杂志》(,41(7)
五、部分疾病按教材、著作、中医、针灸机理选用穴位治疗的建议
⑴、各种疼痛类病症的治疗
①、肌肉、神经、软组织等痛症的治疗
A、肌肉、神经、软组织痛症的疾病有:颈痛(颈椎病)、肩痛(肩周炎)、臀部痛(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头痛(偏头痛)、四肢肌肉痛、躯体痛(肋间痛)、关节痛(关节炎)、牙痛、骨痛、肿瘤痛……
B、取穴治疗:可在患病区域找出阿是穴埋入2~5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入2~5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刺1~2枚揿针;补埋针后再活动感觉、再补埋刺揿针……;一般经过2~6个“补埋针~活动感觉”的过程就能得到喜人的较佳效果。
②、神经性炎性痛症等的治疗
A、神经性炎性痛症的疾病有:神经炎、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牙神经痛、面神经炎(瘫痪)、肋间神经痛……
B、取穴治疗:可在患病区域找出阿是穴埋入2~5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入2~5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刺1~2枚揿针;补埋针后再活动感觉、再补埋刺揿针……;由于神经受到损伤后的最佳恢复期为2~3月,因此该类疾病的疗程应视神经受损的程度而定,有些受损厉害的治疗时间较长。但采用揿针治疗会减少痛苦、方便治疗、加快恢复。
③、脏腑器官痛、胀、闷症的治疗
A、脏腑器官痛、胀、闷症的疾病有:心(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病)、肝(肝炎、肝脏病)、胃(胃炎、胃病)、脾(脾肿大)、肺(肺气肿)、气管(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肾(肾炎、肾病)、胆(胆囊炎、胆结石、胆囊病)、肠(肠炎、结肠炎)、膀胱(膀胱炎、癃闭)、尿道(尿道炎、尿频尿急)、前列腺(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痛经……
B、取穴治疗:可选择与患病脏腑相关联(神经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背输穴埋8~12枚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反复补埋揿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⑵、各种痉挛性与功能低下、失调病症的治疗(注:以下还含未举例的其他同类性质病症)
①、肌肉、神经、软组织痉挛的治疗
A、肌肉、神经、软组织痉挛的疾病有:颈部(颈椎病)、肩部(肩周炎)、臀部(坐骨神、梨状肌痉挛)、头部、胸背部、四肢部、关节部、牙关节痉挛……
B、取穴治疗:可在患病区域找出阿是穴埋入2~5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入2~5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刺1~2枚揿针;补埋针后再活动感觉、再补埋刺揿针……;一般经过2~6个“补埋针~活动感觉”的过程就能得到喜人的较佳效果。
②、脏腑器官痉挛与功能低下、失调的治疗
A、脏腑器官痉挛的疾病有:心(冠心病心肌痉挛)、胃(胃肌痉挛)、气管(气管支气管炎痉挛)、呃逆(膈肌痉挛)、胆(胆管痉挛)、肠(肠功能紊乱、痉挛)、膀胱(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尿道括约肌痉挛)、月经不调、遗精遗尿、阳痿早泄、不孕不育功能低下、失调……
B、可选择与患病脏腑相关联(神经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背输穴埋6~12枚揿针,同时还可再于患部穴位埋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穴位埋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揿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⑶、各种提高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即运动功能、供血功能、神经功能减退)病症的治疗
A、老年性下肢(走路)无力: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膝眼、鹤顶、阿是穴。
B、眩晕、记忆减退(老年痴呆):颈椎的夹颈穴(第5、6、7颈中线旁开0.5寸)、阿是穴。
C、缓解胸闷气急(防止冠心病心肌痉挛):胸3、4、5、6、7华佗夹脊穴、心俞、阿是穴。
D、缓解胸闷气急(哮喘、支气管炎痉挛):胸1、2、3、4、5华佗夹脊穴、肺俞、阿是穴。
E、老年性、退行性(男女)尿失禁或小便不畅(包括前列腺病):曲骨、关元、中极、横骨、大赫、冲门、膀胱俞、肾俞、阿是穴。
F、便秘:气海、阴交、天枢、外陵、大横、腹结、大肠俞、阿是穴。
G、硬化症、中风后遗症:可按教材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针,再加埋阿是穴。
更多资讯敬请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