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之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意为“感受触冒”六淫之邪,尤指风寒之邪,出现发热、恶寒、肌痛、鼻塞、流涕等症,包括现代医学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等,现代医学以针对病原微生物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病程周期相对较长,一般不少于1周,其好转过程多为自愈性,药物起辅助作用。

我们习惯称感冒为“风寒感冒”或“伤风感冒”,究其原因,不外乎六淫之中风寒最为常见,当下时值隆冬,兼庚子年金运太过,肃杀之气尤甚,现阶段“感冒”患者明显多了起来,尤其是免疫力相对低下人群,譬如老年人与儿童。一旦发病,如前所述,现代医学以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缺乏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认为,认为外感六淫邪气后,根据病邪性质及人体正气水平,会出现“传变”现象,只要抓住病邪特点,准确辨证施治,截断疾病发展演变,可短时间而愈,从而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

中医治疗“感冒”以《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温病学派”“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要依据,从宏观角度,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演变规律,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精准辨证下,抓住要点,得出治疗方案,可做到“一剂而愈”。

临床中药治疗“感冒”之方、之法虽效佳价廉,但所须注意细节之处也颇多,从药物加工方法、煎煮方法、服法、饮食起居禁忌等等,有诸多讲究,医者需深入体会,不厌其烦多多叮嘱患者,方可事半功倍。

处方的核心为辨证,然人有五行偏盛偏虚之体,情志有怒喜忧思之变,天时有寒暑交替之轮转,有五运六气之难测,阳虚之人多伴寒化,儿童纯阳之体,化热最速,上实下虚、寒热错杂之人也不在少数,故医者需多加参详,三部九侯,脉舌症合参,方可无虞。若辨证有失偏颇,则有火上浇油之嫌,致使医无救人之功,药有杀人之弊。

自“非典”至“新冠”,传统医学因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已深得人心,而治疗外感,如“感冒”之类疾病,尤为效佳,许多时候,一碗姜汤,胜却输液!所以,冬时“感冒”来袭,中医中药是最优选择、最强保障!

供稿:代昭欣

原标题:《“三九”隆冬感冒频辨证论治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