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艺术品的面世都离不开艺术家的呕心沥血:米开朗基罗废寝忘食,耗时四年,才有大卫像的面世;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红楼一梦;李时珍数十年如一日,事必躬行,尝遍百草,才有《本草纲目》的传世。如果把我们的客户比做一块顽石,那我们又何尝不是艺术家呢?

进一步讲,以艺术家的身份自居,回顾临床上处理的客户,各位看官是不是很容易面红耳赤?————别说“耗时四年”,我们是不是常常不假思索便断然定论?更别说“增删五次”,我们是不是常常先入为主,不容许任何非议?更有甚者,无所谓“尝遍百草”,我们是不是常常照本宣科而不做任何实践验证?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客户:在做肩部的动作时,手臂出现麻木或者肩部不适。普通人的解决思路就是认为可能出现了颈椎病或者肩周炎,然而从专业角度讲,这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论断。

那接下来我们就用详细的案例从骨关节功能解剖学和基础肌动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患者主诉肩部不适,在肩关节屈曲时疼痛,且超过度左右开始出现手臂麻木的症状,随着角度的增大,自觉症状加剧;肩关节后伸幅度明显不够,且出现手臂麻木及肩痛症状;肩关节做外展时无明显疼痛。

根据简单的动态评估后,发现患者肩胛骨存在错误的运动模式,让患者做肩关节屈曲时辅助恢复肩肱节律后,度内无疼痛,在极限角度依然伴随手臂麻木,后伸无明显改善。

在观察肩关节由过屈位至后伸位的动作模式时,发现锁骨无明显的下压及往前的转动,那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限制了锁骨的运动轨迹?经过评估及筛查,最终锁定为上斜方肌。

就像探案一样,我们倒回去把思路捋一遍:首先,前钜肌无力的情况下,会影响肩胛骨的中立位及稳定,那上斜方肌就跳出来维持大局,一旦如此,肩肱节律出现问题,造成肩关节屈曲及外展的不适;又由于长时间的圆肩驼背,胸小肌被动缩短且弹性不足,导致在过屈位出现手臂麻木;同时由于斜方肌上束的外侧附着点位于锁骨外侧半后上部,它的紧张就限制了在肩关节后伸时锁骨的转动,随着后伸幅度的增大,前面的肌肉像胸大肌/锁骨下肌包括前面的筋膜的张力增大,造成胸廓出口处臂丛神经的卡压,从而出现后伸位的麻木。

评估完成后,处理动作就显得尤为简单,拉伸胸小肌与上斜方肌,激活前锯肌。如果大家觉得问题到这就结束了,那就太没有意思了,因为这可能是临床中最容易碰到的患者,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超出常理的案例。

患者在做肩部后伸时角度很小且出现手臂麻木的情况,然而做头颈部对侧屈曲后再做肩后伸,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反而没有出现麻木的症状。原因何在?大家一看,估计很多人都会晕掉,怎么可能?这就相当于臂丛神经牵拉实验一样,加强实验的时候反而症状没有了?然而这就是临床!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案例!

首先分析一下肩关节后伸的动作,包括肱骨的后伸/肩胛骨的后缩/锁骨的下压/后缩及往前的转动;如果三角肌前束及胸大肌上束的延展度不够,在做后伸的时候,势必会导致锁骨动作幅度的过大,进而造成臂丛神经胸廓出口处的卡压,从而出现麻木的情况。然而在头部对侧屈的情况下,上斜方肌及颈部的筋膜有上提锁骨的力量,在锁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三角肌和胸大肌反而更容易释放弹性势能。

所以总结一下,当大家处理手臂麻木的情况时,要认真去探讨一下,而不是仅仅做常理和影像的奴隶,把患者定义成为颈椎病/肩周炎,否则在误诊的情况下又极其容易造成病情的反复甚至加重。所以康复治疗不能忽略关节功能和肌肉软组织的筛查。相比各位大师,现实中不需要我们废寝忘食,也不需要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所倡导的仅仅是把每一个病患当做需要修缮的艺术品一样去对待,每一位从业者多一份细心,多一份严谨,如此而已。

由于该篇文章属于知识普及类文章,所以很多问题不在这里做专业探讨。如果您有疑问或不同意见,欢迎给我们留言。同时欢迎大家转发,如若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文作者裴海涛诺亚第第二届预备导师山东地区最贵私人教练研究方向:减脂塑型、体态调整、运动康复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作用是什么
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