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58岁,主因“全身肌肉疼痛3d”于年11月3日来我院急诊就诊。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然后逐渐出现全身肌肉疼痛、无力,伴尿色加深,呈酱油色,双足疼痛加重,不能正常行走。自服“芬必得”后无明显好转,故来我院就诊。

考虑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骼肌损伤、细胞膜破坏、细胞内容物(酶类、肌球蛋白、钾、磷、钙、肌酸等)释放入血液中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时可致急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为肌肉疼痛、肿胀、无力及棕色尿。主要特征有血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增高和肌红蛋白尿。

其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2种,创伤性因素包括挤压、过度运动等。非创伤性因素包括:①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②中毒: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等;③感染:包括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A和B、柯萨奇病毒、HIV等)、细菌感染(主要是肺炎球菌和军团菌感染最常见)及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和钩端螺旋体);④代谢性和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等;⑤超高/低温:如中暑、冻僵等。其中药物是引起横纹肌溶解的最常见原因,RM中80%以上的病例系药物引起。况且从病史来看,患者无肌肉挤压或过度运动的病史,又无感染、中毒或体温异常等诱因,因此出现RM的原因最先考虑药物因素。

追问病史,患者于来院前10天因“感冒”自服乙酰螺旋霉素(mg,每日三次),共三天,总用量为18片。很多报道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他汀类降脂药合用能使后者引起RM的危险性增加,但目前罕见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引起RM的报道。此病人无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的病史,通过反复追问病史,也不存在其他药物导致RM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免疫指标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RM。

诊治经过:入院第2d(11月4日)化验血游离肌红蛋白ng/ml(正常值0-)。未检测尿肌红蛋白。入院后查CRP86.7mg/L(正常7.90),ESR35mm/h,免疫指标:ANA阴性、RA阴性、抗ENA抗体七项(包括Jo-1、SSA、SSB、SM、U1-RNP、rRNP、SCL-70)均为阴性。行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损害。患者不同意行肌肉活检。

在治疗方面,予大量补液水化治疗,予呋塞米利尿治疗,开始前三天入量为ml左右,以后几天保证每日出入量均在~ml左右。并静脉点滴5%NaHCOmlQd碱化尿液,维持尿pH在6.5以上,以促进肌红蛋白排出。加用谷胱甘肽(古拉定)等保肝降酶治疗,头孢曲松积极抗感染治疗。11月5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考虑与横纹肌溶解导致呼吸肌疲劳有关,11月5日查血气示:pH7.,PCO.5mmHg,PO.8mmHg,SaO2%,HCO3-34.3mmOl/L,BE+7.5mmol/L,Lac2.2mmol/L,考虑同时存在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及高乳酸血症。继续予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10d左右改为鼻导管吸氧,复查血气正常。密切监测CK、ALT、AST、LDH及肾功能、尿常规等化验指标,肝肾功能及肌酶的动态变化见表1。经积极治疗,患者肌肉疼痛等症状逐渐减轻,尿色逐渐变浅,约5小时后转为正常淡黄色尿。CK等肌酶指标逐渐呈好转趋势。出院前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转阴性,尿PH6.5。多次化验BUN、CRE、血K均无升高。

经入院经治疗10余天后患者全身肌肉疼痛较入院前明显减轻,双足疼痛减轻,可下地行走。复查CKU/L,已呈明显好转趋势。于11月17日病情好转出院。

表41-1肝肾功能及肌酶的变化

RM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导致横纹肌溶解原发病的表现,如皮肌炎、一氧化碳中毒等。第二,横纹肌溶解本身的表现,包括局部表现及全身表现。局部表现主要是受累肌群的疼痛、肿胀、压痛及肌无力。全身表现主要包括全身不适、乏力、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等。横纹肌溶解典型的“三联征”包括肌痛、乏力和深色尿。第三,横纹肌溶解并发症的表现,如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DIC等。

RM的诊断应包括病因以及并发症诊断。病因清楚、表现典型的RM较易做出临床诊断。但对病因不清楚或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尤其在疾病早期或恢复期容易误诊或漏诊。临床上怀疑横纹肌溶解时,应检查血CK和血、尿肌红蛋白及肾功能。其中CK是反映肌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不仅用于诊断,还可以反映预后。CK超过正常峰值5倍对RM有诊断价值,尤其是肌酸激酶同功酶CK-MM增高更有价值。相比之下,肌红蛋白在血浆中的半衰期短,敏感性不高。

此病例有肌痛、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化验血CK、CK-MB及肌红蛋白均明显升高,RM诊断明确。关于引起RM的病因,从患者病史可除外肌肉创伤及中毒、体温异常的可能。经化验免疫指标Jo-1、SSA等均为阴性,可排除多发性肌炎(PM)及皮肌炎(DM)的可能。患者除乙酰螺旋霉素外,未服用其他药物,因此从临床推测为乙酰螺旋霉素引起RM的可能性大。

ARF是RM中最重要的并发症,其病理基础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可能的病理机制为:肾低灌注、肌红蛋白对肾小管的毒性损伤以及小管内梗阻等。此患者化验CK显著升高,入院第2d达峰值U/L(为正常值上限的多倍),但多次化验肾功能BUN、CRE正常,血K正常,仅有尿蛋白阳性,潜血大量。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病史,入院第2d确诊为RM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大量补液及碱化尿液,防止肌红蛋白等形成结晶阻塞肾小管,故未导致ARF。

RM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横纹肌溶解本身的治疗以及并发症或合并症的防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首先要停止用药,减少吸收,必要时增加代谢或排泄。横纹肌溶解本身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水化,纠正低血容量,碱化尿液,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尤其是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更为重要,这样既可增加尿中肌红蛋白的溶解度,也可起到溶质性利尿的作用。此患者入院后予大量补液,每天入量及出量均在~ml左右。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也可有效消除肌红蛋白,并缩短肾功能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患者未出现少尿和肾功能衰竭,故未采取CRRT等治疗。仅给予大剂量水化、碱化尿液、适当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即明显好转。与其他RM不同的是,此患者除表现为全身肌痛外,还有因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的表现,予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后好转。提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RM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病因多种多样,病情轻重不等。药源性RM预后要视药物毒性而定,另外,与所用药物的其他效应、并发症和横纹肌溶解的严重程度有关。据报道严重的RM死亡率约为5%,但大多数病例均较轻微,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恰当治疗,通常治疗转归较好。另外,需强调的是,在RM病因不清楚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寻找诊断线索。早期病因治疗、减少肌肉损伤、恢复血流及防治急性肾衰对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例来源:医院急诊科

作者:邓咏梅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