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药物。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多种疾病并存,且常联用多种药物,较年轻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
老年人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仅有极少数老年患者出现肝酶异常、肌酶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证实,随着他汀类药物剂量的增大,肝酶升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肌酶异常和肌病的发生率增加,因不良反应和肌痛中断治疗者增加。因此,应使用老年患者达标的他汀类药物剂量,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2]。
他汀类药物与肝损伤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异常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ALT升高大于3倍正常上限的发生率约0.5%?2%[3],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内,呈剂量依赖性。
他汀类相关的严重肝损害较少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进行的他汀类药物与临床严重肝细胞毒性的相关性危险评估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严重肝损害报告率≤2/万病人年[4]。
老年人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较少发生ALT异常;在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ALT异常的发生率增高[2]。
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不明原因肝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导致血清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的患者。对于高脂血症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经生活方式治疗不理想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慢性肝脏疾病并非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禁忌证。他汀类药物与抗肝炎病毒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应选择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5]。
他汀类药物与肌损害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损害可表现为:①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CK)增高;②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CK增高;③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CK显著增高(正常上限10倍)、血肌酐升高,常伴有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衰竭[2]。
老年、瘦弱女性、肝肾功能异常、多种疾病并存、多种药物合用、围术期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病[6]。
部分患者服药后发生肌酶升高,虽无肌肉症状,也应考虑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同时还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肌酶升高,如创伤、剧烈运动、甲状腺疾病、感染、原发性肌病等。由于老年人的肌无力、肌痛也可见于老年性骨关节病和肌肉疾病,需要根据肌酶和肌肉症状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诊断。
他汀类药物与慢性肾脏疾病美国FDA及新药申请局(NDAs)的数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无明显的肾毒性,不会导致慢性肾脏疾病(CKD)。由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肾功能受损推荐使用目前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安全有效的剂量,并监测肾功能、肝酶、肌酶的变化[2]。
老年人的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由于老年人肌酐合成减少,可能使部分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血肌酐水平在检测的正常范围内,而误导临床医生认为患者肾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