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说风府穴01

穴名:风府穴之名出自《素问》、《灵枢》,别名“舌本”、“鬼穴”、“鬼枕”。

02

类属:督脉穴

03

部位:在枕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04

取穴: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1、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起肉。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黄帝明堂经》、《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等2、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千金要方》卷五3、在项后,上入发际一寸,发际高者七分宛宛中是穴,言疾其肉即起。《乾坤生意》4、哑门上五分。《针灸十四经穴考订》5、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1寸。7版《针灸学》

05操作:针尖朝向下颌或喉结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延髓。缓慢进针,严禁提插和大幅度捻转。

06

适应证:

主治脑病及相关目、鼻、舌部病症。常用于中风不语癫狂,颈项强痛;咽喉肿,眩晕,鼻衄。

1、主头痛项急,不得顾侧,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杀,目反妄见。暴喑不能言,喉嗌痛。足不仁。《黄帝明堂经》

2、治头中百病、马黄黄疸等病。《千金要方》卷十

3、主舌缓,喑不能言,舌急语难。《千金要方》卷十三

4、主多悲恐,惊悸。《太平圣惠方·名堂》

5、中风不言,补泻;头项强痛,头重如石,看症补泻。《窦太师针经》(第3页)

6、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半身不遂。2版《针灸学讲义》、4版《针灸学》、《中国针灸学》

07

刺法及主治的解剖学基础:

延髓,为脑干的最下部分,内有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所以,该穴位在实行深刺时,须注意两点,第一不宜深刺,严禁提插和大幅度捻转。据统计表明,针刺最深不超过1.5寸。第二为针刺方向选择,朝下颌隆凸较为安全,若针尖朝向鼻尖方向,深层正对延髓,后果严重。(节选自黄龙祥、黄幼民编著《针灸腧穴通考》第~页)(第5页)

膝痛用风府穴

人到中年以后,很容易沦为“膝痛”一族,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的肌腱、韧带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腔的滑液分泌减少,关节骨面长期摩擦形成骨质磨损,关节周围组织由于炎症等原因易发生纤维粘连,所以中老年常会感到膝关节发僵,活动时会发出“咔咔”声,或其他摩擦声,尤其是在受风受凉或过度运动时,会诱发疼痛、肿胀、关节腔积液,严重的还会导致行走困难,影响生活质量。

膝痛的症状及病因

《张氏医通·膝痛》:“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因为膝关节是人体下肢重要关节,担当者支撑人的站立和行走的重要任务,如果经常处在风寒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外邪不去,膝盖就会疼痛了。

膝痛症状

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受到风寒湿气侵扰所致的膝痛,具体症状如下:

(1)关节肿痛往往会受天气影响,天气冷的时候严重些,天气暖和了就有所缓解;

(2)膝关节肿胀,有时活动关节会有摩擦音;

(3)膝部可能出现内翻畸形并伴有内侧疼痛;

(4)活动障碍,行走困难;

(5)关节屈伸困难和疼痛,最明显的特点,是当膝关节主动极度伸直时,特别是一定阻力地做伸膝运动时,髌骨下部疼痛会加剧,被动极度屈曲时疼痛也明显加重;

(6)膝关节内侧疼痛,有压痛,小腿被动外展时疼痛加剧,膝内侧有肿胀,膝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

膝痛病因

中医认为,膝痛是因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膝部并留驻关节之内而引发疼痛。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类型膝部关节炎,都可能引发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炎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慢性损伤、肥胖、老化、超负荷运动、饮食、性别、种族、环境、细胞因子及免疫因素等等。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减轻痛苦,并且必须坚持治疗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症情严重者,则考虑西医手术治疗,而中医针灸较为简单有效。

贺普仁用风府穴治疗膝痛

病例:6次治愈中年村妇的膝关节痛

膝关节容易受到风邪袭击,贺普仁的一位女病人就是这种情况。这位女士四十出头,家住在农村,来诊所时候双膝疼痛难忍。病人介绍说,膝盖疼痛是两个月前的事情,可能和自己趟水过河有关。春末夏初,天气还不太热,河水冰冷,她一时贪路近,就挽起裤子,从冰冷的河水里蹚了过去。当时不觉有什么不适,但没过多久就感到双膝疼痛难忍,怕冷,怕风,如果碰上气温下降,那更是痛苦。除了膝痛外,患者的饮食、睡眠和二便都正常。

贺普仁望诊,患者舌淡,苔薄白,双膝关节已经变形。切诊,脉沉细,四肢冷。辨证诊断,患者寒邪内蕴,阳气不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振奋阳气,驱散寒邪。贺普仁取穴非常简单,膝关节痛取穴风府,另外配阿是穴。用刺法,风府穴用毫针刺,平补平泻。阿是穴则用火针点刺。每隔一天治疗1次。

治疗2次后,患者的双膝疼痛明显减轻,怕冷、怕风的症状也有了明显的好转。治疗6次后,膝部再没有疼痛感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