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疽指气血为毒邪所阻滞,而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见《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其特点为疮肿深而重。宋以前之疽仅指无头疽,自宋《卫济宝书》始见有头疽的描述。现中医按疽病早期有头和无头而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有头疽如脑疽,发背,搭手等,初期顶如栗米,根脚坚硬,发痒发痛,日后根盘渐大,脓头渐多,色红灼热,溃破后,状如蜂巢,一般属阳证。若兼见神志不清,气息急促等全身症状,为痈毒内陷,属危象,包括脓毒败血证等类型。无头疽发于骨骼肌肉深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损伤筋骨,类似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本病的治疗分为内、外两种途径。内治法有:①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②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外治法: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名医验案:
李某,女,30岁。医案编号:Q
初诊:年10月29日。
左下肢外侧疮面久溃不愈伴疼痛半年。半年前不慎将开水溅到左下肢外侧,局部起一水泡,溃破后流清水不能愈合,经西医局部消炎及静脉点滴而未能治愈。后经中医以清热燥湿解毒收敛类药物治疗,医院配制的喷剂作局部治疗,但仍未取得明显疗效。半年来,虽中西医多方求治却始终未愈。患者痛苦难耐,前来诊治。察其左下肢外踝上10cm处有一约3cm×4cm疮面,局部疮面溃烂、流清水,无红肿,伴双脚浮肿。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细。
中医诊断:阴疽,证属脾肾阳虚。
治宜温阳利水,养血通脉。
拟方真武汤加减。处方:
茯苓20g,泽泻20g,白术10g,赤白芍各15g,附子6g,当归20g,黄芪30g,桂枝15g,桃仁10g,丹皮15g,玄参20g,金银花20g,生甘草10g,柴胡15g,升麻10g,党参15g,黑干姜15g,通草15g,怀牛膝20g,炙麻黄10g,细辛4g,生姜3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年11月5日):脚浮肿及疼痛明显减轻,疮面溃烂、流清水有所改善.食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缓。去行气之通草,加白芥子12g,黄芪加量至60g,12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年11月19日):疮面发痒,结痂脱落三分之一;近2日自觉腹部胀痛,精神、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缓。加入延胡索20g,川楝子20g,蒲黄15g,五灵脂15g,6剂,水煎服,日1剂。随访愈,无复发。
按:综合病人体征,本病证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即脾肾阳虚,寒水内停,肝血虚滞,肌肉失以温养,发为阴疮。故治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养血通脉,散寒通滞。方中集合多方于一体,并以仲景之真武汤为主配合理中丸,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配伍补中益气寓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促使脾主肌肉;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温经散寒,活瘀通脉;另配四妙勇安汤于方中,以杜绝木郁化热之变。如此,阳气恢复,血脉通畅,肌肉得以温养,疮面自然愈合。
欢迎访问中医医案知识服务平台(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