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在中医里,治湿是最难的。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
湿虽为重浊有形之邪,然其形无定体,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则为痰,化生百病,四肢百骸,脏腑经络,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加之又常与风、寒、暑、燥、火相兼为患,六淫之中,其伤人最广。故而湿邪在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黄帝内经》中,对湿邪的认识就已非常深入,把湿邪对人体的影响有机地贯穿到了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的各个方面。
湿是外感六淫之一,在中医病因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古代医学家也观察到,由于某些内脏生理功能的失调,人体内部也可以生湿,因此,中医历来就把湿病区别为二大类——外湿和内湿。湿所致的疾病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常见的病症,都与湿有密切关系。
湿——有地域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湿邪的形成与致病也有所不同。天时六气为病,不同的地域也有所偏重。如西北多燥多寒,东南沿海多湿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酒客中虚,粤地潮湿”之述,说明湿热病的发病和流行有一定的地域性。
湿——易内外合邪
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其时阴雨连绵,霪雨之后,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浊弥漫,而人处天地气交之中,易感外湿。若素体脾失健运,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使湿浊内停,则易内外合邪,病发湿热。中医有:“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人里,里湿为合”,导致“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而病湿热。外湿的形成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界环境因素所致。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臻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最终导致湿邪为病。
湿——与体质有关
湿邪害人,易伤阳气,每每出现湿浊内停,阻滞气机,遏伤阳气的证候特点。素体阳气不足者,易感湿邪为病,故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注意到不同的体质特点与感受湿邪及感邪后的转归有关。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
湿——在体内的转归
体质因素决定湿病在体内的转归。湿在体内有2种转化趋向和4个发展阶段,而中气的盛衰决定湿热的转化。所谓2种转化趋向是指:身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身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如"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所谓4个发展阶段是指:湿阻中焦往往有一个化热的过程,即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化燥化火4个阶段。之所以发生这4个阶段的变化,身体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若身体阳气不足,湿邪也有化为寒湿之可能。
湿的辩证分表里缓急。湿为病,有表里之分。论湿邪为患,重视疾病的表里缓急湿温初起。湿阻肌表,每见恶寒少汗,四肢发凉,身热不扬等症状,可与伤寒、虚等证相混淆。
指出“其病有类伤寒”,实乃湿邪在表,阻遏阳气所致,并非阳虚或伤寒之证。湿病在气分流连,有多种见证,也有起病邪入膜原气分之温疫者。
历代医籍认为,湿邪入侵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发生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之病理改变,而最终酿成肿瘤病。
湿聚:脾胃虚弱,运行不健,水饮失于布化,内聚蓄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疮,湿毒下注,可成带下,淋浊。
痰结:脾肺失调,水湿不化,津液不布,若兼邪热熬灼,遂可凝结为痰,痰则无处不去,在肺则咳喘、吐痰,在胃则泛呕粘涎、流窜皮下可结成有形痰核。
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感外邪,致气滞不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渐积为肿块。如内经曰: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盛之,积聚以留。
血瘀:血瘀多伴气滞,瘀血亦即死血。停留一处,位置不移,日久而成肿块。
《医林改错》曰: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毒踞:邪毒可从外感,蓄有瘀热引发邪毒瘀热壅踞。多致肉腐血败、脓血不尽、气味腥秽。
正虚:气血两亏,正气虚弱,瘤邪乘虚而入,愈损气血而虚备,致恶性循环,予后险恶。
水湿不化,停聚体内则为有形之水。溢于皮肤则形成水肿。凌于心肺则气短而喘,咳吐痰涎,蓄于腔则胸水腹水,宜利湿逐水方药治之。证见痰湿阻络,水湿不化、水湿不化与热灼液为痰,痰凝湿聚阻于经络,胸闷膈满,咳吐痰涎,口不渴,舌胖淡苔白厚腻脉滑或细滑,宜涤痰祛湿通络散结法治之。
脾湿盛也,证见舌苔不燥(当为白而腻浊之苔),自觉闷极者,“仍从湿治可也”。湿邪阻遏,证见神情清爽,舌胀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
延口也。热郁不达,郁极化风所致。
脾湿成疾,证见病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昧。
湿入胃腑至疾,证见舌上苔如碱,为“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此证为
急。治疗“当急急开泄”,即开通宣泄,达邪外出,以免邪闭中焦,使病情加重。
湿入心经,证见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律液,此为津亏湿热薰,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之证若一旦成为浊痰蒙闭心包之证,则更为急证重证。
湿毒浸淫,流注于肌肤,证见溃烂生疮,经久不愈,浸润蔓延,流汁流水,脉滑舌苔白腻,方用燥湿解毒法治之。
湿邪内蕴,证见四肢关节沉痛,红肿,午后发热,心烦,渴不欲饮,小便黄赤,黄疸。
湿阻上焦,证见头重头胀,胸脘痞闷,口淡乏味而粘,不思饮食。
湿阻中焦,证见腹胀饱满,胁疼,饮食不化嗳气、四肢乏力,大便稀溏,小便涩少或黄疸,苔白厚腻。
湿阻下焦,证见足肿,小便淋浊痛,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治以清热利湿法治之.
湿流关节,证见体酸骨痛,不利屈伸,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
风湿,证见一身尽痛,属风湿相搏,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泻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内干湿土,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湿热,证见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属湿热。宜主清火,佐分利。
湿盛身痛,溺涩体重,发渴,身黄如橘色,溺涩腹微满,身黄溺涩而渴。
寒湿,证见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属寒湿。
暑湿,证见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仲景论
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环境中的潮湿固然可怕,存在体内的“湿”也不可小觑。如果你经常觉得胃口欠佳、整天想打瞌睡、皮肤起疹子,可能是体内的湿在作怪。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现代人动脑多,缺乏运动,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室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点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推拿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通经活络,增加肌体循环以达到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强水分代谢。
随证变击,宣泄分消表里之湿,湿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阻于中焦,湿热相蒸,邪气弥漫,可充斥人体,有上蒙下流,内薰外蒸之特点。如外蒸皮肤而发白痦,内薰肝胆而发黄疽,上蒙清窍而见耳聋鼻塞,内闭心包而神识昏蒙,湿浊下流可见大便溏泻,小便不利等症。
根据湿温病邪弥漫三焦,充斥内外的特点,指出随证变法之治疗原则,对邪流三焦者,当分消上下,宣气化湿。以开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用厚朴宽中行气,畅达中焦,使温热从三焦分消。对湿热阻于中焦胃脘,无胃虚见证之痞证,当用辛苦通降之法,使脾升胃降,运转中焦气机之枢,则有利于湿邪化除。对于湿阻中焦尚未化热,或兼表邪未解,或素属中冷之寒湿为病者,用开泄法,宣泄以达归于肺,用药如杏,蔻,橘,拮等,上中下三焦同调。
对于湿病的临床表现,《内经》的描述详细而生动。纵观《内经》对于有关湿病的认识和后世医家之论:湿病之治,从脏腑而言,重点在肺﹑脾﹑肾﹑三焦﹑膀胱;从治法而言,不外乎燥湿(苦寒﹑苦温)﹑化湿(芳香化浊,行气化湿)﹑利湿﹑发汗﹑逐水诸法。当湿邪侵犯人体不同部位时,可产生不同病症。因此,治湿讲究分区分治。
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分部位治之。
中医是我们中国的瑰宝,历经数千年岁月,是中国人在长久的岁月中形成的一套完善而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理论。而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从古代相传把中医药学称之为“本草”。
中医传承千年古方——本草原浆
根据中药特殊炮制法——水火共制法,加以煮、蒸、淬,获取纯净药材后,再精提,最后熬制成本草原浆,其吸收性和药理性都为最佳状态。
水火共制法——既用水,又用火,或加入辅料共同处理药物的方法。其目的是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纯净药物,便于二期制作。
乾弘企业本草原浆排湿套,是乾弘企业长期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结合中药本草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而精心研制的专业排湿套,以通过祛湿除寒,达到纠正身体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一、清(清毒)
《黄帝内经》中,将风、寒、暑、湿、火、热、痰、饮等等都归结为人体内的“邪毒”,这些“邪风贼气”聚集体内,阻塞经络、管道,如同高速路上的汽车,原本一路畅通,结果仅仅是因为一辆车出了事故,便一辆接一辆地拥堵,最终形成血管堵塞、运化不良、体液变酸、细胞缺氧,自由基氧化腐蚀,进而五脏六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百病缠身。西医认为,人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等基础物质,由于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导致体内毒素的堆积。
同时,中西医都认为,外“毒”的入侵也是体内毒素的重要来源,如化工污染、农药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辐射污染、装修污染……细菌、病毒、不顺四时导致邪湿贼气的入侵,以及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不良生活习惯、胡吃海赛、大吃二喝……这些都将使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个垃圾处理厂,梧桐引凤凰,垃圾招蚊蝇。
所以说,清毒五行养生观的第一步,就是为了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垃圾清理效果。
二、调(调和)
无论中西医采取多么高明的治疗手段,多么先进的治疗仪器,都会在治愈后留下或多或少的邪毒垃圾(副作用),甚至于复发症、并发症,例如按照西医诊断方式需要终身服药的糖尿病、高血压,再如反复发作的心脏病、妇科炎症、鼻炎等慢性疾病。大家都见过消防队灭火,几经努力,最终大火虽然灭了,但现场一片狼籍,所以说,清洁之后一定要调节。
若要人活天年,获得健康,仅仅靠某一种步骤是不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提出了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大多数疾病的彻底治愈,是多方法、多步骤共同调节的结果,最终达到人体内“正气”与外界“邪气”的“调和”;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上的“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调和”。
因此,清调五行养生观的第二步,就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调理效果。
第一步强力浸透
水火共制并精提后,药物活性成分极强,加上用现代纳米科学技术将其活性成分分解为小分子,具有超强的浸透能力,能快速渗透湿邪聚焦点,使其快速排出。
第二步强效排湿
利用高科技提纯技术,将主要作用于排湿的药用本草溶和而成,在强力渗透的同时产生热浸透力,像大自然中利用热风去湿一样将风湿BTS等病毒从细胞中强效挥发。将风寒、湿邪逼出体外;打通经络,从而起到立即减轻症状,治标治本的目的。
第三步扶阳固本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而湿寒病又多由阳气不足、湿寒过盛所致。本草原浆排湿套传承中医千年古方,结合古法点穴按摩祛湿化痰的同时达到扶阳固本之效,有效阻止湿邪再度入侵。
准:对准病灶直接使用。能够准确将营养成分作用于人体病灶。
快:因为准,所以就快;再加上强效的按摩浸透,快速达至病灶。
浓:疗效物质含量高。藏传药用精油的药物浓度高出传统药物浓度的10倍以上;本草原浆是药材经过特殊炮制并精提后再炼制而成,因此纯度高,浓度高,疗效高,见效快。
强:用纳米小分子技术合成的离子态活性因子,驱除湿邪,不留后患。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主治: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现有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
苍术: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湿。
主治: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风寒湿痹,脚膝肿痛,痿软无力,雀目夜盲。《珍珠囊》日:“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本草纲目》曰:“治湿痰留饮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新修本草》称其能“利小便”。
牛膝:
性味归经:苦;酸;性平。入肝、肾经。
功能:祛风化湿,活血祛瘀。
主治: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口
疮,吐血,衄血等。
黄柏: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
防风: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温。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