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也就是「十門開啟」,《華嚴經》上講十門開啟,天台法華宗講五重玄義,意思都一樣的,都是屬於概要,全經的概要。十門次第:「一,教起因緣。二,本經體性。三,一經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機。六,藏教所攝。七,部類差別。八,譯會校釋」,釋是解釋。第九,「總釋名題」。第十,「正釋經文」。
「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綱是綱要,宗是宗旨;部類,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這部經歸屬哪一類。將一部經的綱要綜合論述在啟講經文之前,「發揮明了,使讀者先識總體,後研經文,綱舉目張,易於領會」。
概要裡頭第一段,「教起因緣」。第一,「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說明大教所以興起的因緣。這裡面分兩段,第一段「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後一段「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一層一層的來說明。
「一切法不離因緣」,宇宙的源起,佛法告訴我們因緣生,它有因有緣才會產生效果,我們看到的現象屬於結果。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的,佛法也不例外,所以「大教之興」,這個大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學,「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下面就是說出這個大事了,「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就為這個。也就是說,「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就這樁事情。
佛知見是一切眾生本有的,本有現在閉塞了,好像藏在一個宮殿裡面,門關了,不知道這裡頭有些什麼,這叫迷。佛幫助我們把這個門打開,打開我們就見到了,見到裡面的東西不認識,必須要有人為我們指示出來,為我們介紹。這一介紹,我們就明白了,這就叫悟。如果你得到了,你拿回家,在你日常生活當中都用上了,這叫入,這就是四個階段。佛對我們的貢獻是開示,悟入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迷悟,凡夫覺悟了就成佛。覺悟的功夫全是放下。你為什麼迷?因為你有執著,你迷了,你有分別,你迷了,你起心動念,你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覺悟了。在哪裡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通達涅槃道,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大乘教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通往涅槃的方法,佛道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以來習氣種子不相同,這就造成我們根性不一樣,有人一看就明白,有人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我們今天看不懂,也聽不懂,接觸還是不懂,看錯了,想錯了,於是說錯了,幹錯了。這個錯誤裡面有善惡,善感應的是三善道,惡感應的是三惡道。
本性你也看不到,你也聽不到,你也摸不著,它真有,它不是假的。現象是假的,物質現象是假的,起心動念精神現象也是假的,自然現象還是假的,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行的功夫,就在這些虛妄現象裡面,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起心動念,就成功了。
諸位一定要曉得,三善道、三惡道統統是錯誤,為什麼?根本就沒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假的。就好像作夢一樣,你做美夢,你做惡夢,醒了統統都是夢,都不存在了。所以,善惡是毫無意義的。在六道裡頭善惡有,好夢跟惡夢不一樣,可是夢醒了就都沒有了,都等於零。
關係在放下。能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執著,眼見色不執著色相,耳聞聲不執著聲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境界相,知道境界相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叫真相。如果再提升一層,不但不執著,連分別心都沒有了,你從阿羅漢升為菩薩。再向上提升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你成佛了,無明破了,無明放下了。
佛像面前供養的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供一杯水。這個水的杯子最好用透明的,你能看得見。這個水什麼意思?不是給佛喝的,是表法的,提醒我們你修什麼?要把心修到跟水一樣,一樣清淨,沒有染污;一樣平等,沒有波浪。所以這杯水裡頭乾淨,不可以供一杯茶,茶有染污,它有顏色。一定要供乾淨的水,它代表清淨、代表平等、代表覺,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個。
覺是一切通達明瞭,是智慧。智慧在哪裡生?沒有事的時候,心裡頭一念不生,不是這樣嗎?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叫三昧,梵語叫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禪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外面不管什麼,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沒放在心上,這很重要,絕不放在心上,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叫禪。內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定到極處,自性本定。我們的心本來是定的,現在外面境界一動,我們的心就動了,這叫凡夫;外面境界怎麼動,心沒動,這叫佛菩薩。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修,穿衣在穿衣上修,吃飯在吃飯上修,工作在工作裡頭修,在待人處世裡頭修,全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相是什麼?即相離相,離即同時,沒有先後,就在相上不著相,這叫功夫。不是不接觸,在面前也不想它,這叫大定,這是功夫成就了。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是智慧,智慧有兩種,一個是體,一個是作用,體就是無知,走這個路快。海賢老和尚他是什麼境界?他得三昧了,他開悟了。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連早晚課的課誦本他都不會念,別人早課念經、念咒,他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他開悟了,為什麼?古人有句話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他不認識字,沒念過經,經裡頭講的他不知道,他沒有這種分別執著,一句佛號,他心是定的。二六時中無論他幹什麼,一切處一切時,他所幹的全是在修大定,修自性本定。他是起覺用,我們是起迷用,為什麼?我們妄念太多,雜念太多。這就是什麼?心不清淨、不平等。這師兄弟兩個人都不認識字,所以心地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老和尚教給他幾句話,那就是如來教學的總綱要,他就記住這個,他就能成功。這一句話是什麼?持戒、念佛。我們今天從哪裡做起?老和尚一百多歲的人,雖然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不要緊,他知道五倫五常。五倫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他知道。他跟人與人的關係處得非常好,懂得五倫,懂得五常,五常就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第一個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做到了,做得很圓滿。義,義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條做到了。禮是禮貌,對人謙虛、恭敬,這禮做到了。智是理智,不感情用事。最後有信,言而有信。你看,仁義禮智信統統具足。四維、八德,你想想看,哪一個字他沒有?全有。不要多,真正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人家往來的時候決定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決定與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相應。他不是菩薩誰是菩薩?我們知道了這些事情,就知道應該怎麼修法、應該怎麼學法,他得受用,我們也得受用。
海賢法師處在這個社會裡頭,他跟在極樂世界沒兩樣,極樂世界一切都是善的、美好的,不放在心上,這個地方一切不善的也不放在心上。他在這個地方表演給我們看,用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把我們的妄想雜念、善不善業統統換掉,心裡沒有別的東西,乾乾淨淨,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善阿彌陀佛,惡也是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這裡就平等了,這就是他修行的方法,妙絕了!這叫念佛,他叫會念。我們念佛還要分別,還有執著,這是假念,不是真念。這個念法,念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也沒用處,還是搞六道輪迴。
念佛有三要:不能夾雜、不能間斷、不能懷疑。真正守住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一個不成功的,而且成功很快。我們從《淨土聖賢錄》、從《往生傳》裡面去看,三年成就的人很多。三年能夠專心,放下萬緣,肯定得三昧。得三昧的時候就決定往生,而且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可以去,想多住幾年,不礙事。
海賢法師最後他得到這本書,他不認識字,聽說這個書是《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無比的歡喜。你看報告裡說,好像是得到寶貝一樣的,盼望多年,這個寶貝終於到手了。穿袍搭衣,歡喜,拿著這個書,你們趕快給我照相。那是什麼?最後一個表法,這個表法完了,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我們這個世間叫緣起,不是性起。性起不是因緣,沒有因,也不需要緣。什麼地方是性起的?諸佛如來所住的剎土是性起的,叫做實報莊嚴土,叫做一真法界,那個法界是性起。性起跟緣起有什麼不同?緣起的現象有生有滅,性起的現象不生不滅;緣起的現象有動搖,性起的現象不動搖,永遠像在定中一樣,不動搖;緣起有染污、有煩惱,會生煩惱,性起沒有染污,不生煩惱。極樂世界是性起,不是緣起。我們要回歸到性起,不要留戀緣起,緣起全是假的。
修學其他法門的,真正修成功,開悟了,都生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華藏世界靠自力,淨土法門靠阿彌陀佛的佛力,不一樣,所以一個叫自力法門,淨土叫他力法門。
我們完全靠阿彌陀佛,真靠得住,要相信,不能懷疑。你稍稍有一點懷疑,最後往生就變成障礙,去不了了。絕對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淨土第一個條件就是信,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持名念佛。信願尤其重要,有信有願決定往生。
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功夫在什麼地方看?就是你放下多少,你放下得愈多功夫就愈深,放下得愈少功夫就淺。要把最難放下的擺在首先,在一般人講,情執最難放下。財物、地位、榮耀,哪一種你最喜歡的,你就在它那裡下手,最難捨的都捨了,其他就容易。不放下,虧吃大了,受害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我看到海賢老和尚,我有很高的警覺心,要向他學習。學習什麼?徹底放下,有等於沒有。資生之具,就是生活必須要用的東西,愈少愈好。資生之具多了就是累贅,家業太大了放不下。我們整個這個宇宙到底怎麼回事情?「自心現量」,是我們自己心裡變現的現象,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全是假的。知道事實真相,自然就不放在心上,有等於沒有。我有的別人拿去用去了,無論用什麼方法拿去了,我什麼態度?本來沒有,本來不是我的,不就沒事了嗎?心平氣和,快快樂樂。我的,我還常常念著,這就錯了,這念什麼?念輪迴,念六道,念迷惑顛倒。要學放得下,放得下之後,自然你就看得破,智慧現前了。
想到佛一定想到自己,為什麼?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他已經覺悟了,他放下了,我還沒放下,我還沒覺悟。今天他表演,為我們示現一條回歸自性的道路、成佛的道路,我們要願意走這個路,依照他這個樣子,依教奉行,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要等來生。首先要放下這是我的、那是你的、那是他的,這個觀念去不了,跟極樂世界不相應。海賢告訴別人,念阿彌陀佛,這個世界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要覺,不要再作夢,看到老和尚那個樣子,我們醒過來,不要了。我修行為什麼不能像他那個樣子?我這個也要、那個也要,這個也想、那個也想,就壞在這裡。他的高明處,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要,一切隨緣,有緣,是利益眾生的做,表法;沒有緣不做,不去攀緣,這個好。
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四講裡頭有段話說,外國,全世界的這些科學先進國家,他們只有一樣東西比我們好,什麼?機器;除了這一樣之外,其他的,樣樣東西我們中國超過他。
人類祖先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都保存在中國文字裡頭,中國《四庫全書》,人類智慧的寶藏,能救世界,能救國家民族,為什麼不學?中國現在慢慢也覺醒了,對傳統文化重視了,這是好現象,希望年年有進步,不能退步。
我們的資源、寶藏就是《四庫全書》跟《四庫薈要》,精華的精華就是《國學治要》、《群書治要》。《國學治要》是學術,《群書治要》多半是政治,裡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將這些歷代古聖先賢智慧、理念、方法、經驗,統統寫在《群書治要》裡頭。這是當前迫切需要的,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群體都需要。蘇州企業家固鍀企業,用傳統文化教化員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我相信我們國內一些領導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它真能解決問題,真有良好的效果。
釋迦牟尼佛開悟,明心見性,給大家做出報告,見性,性是什麼樣子,性起什麼作用,說出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惠能大師開悟了,只說了二十個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一部《華嚴經》就說這二十個字。
戒律,這是佛法的根,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佛法不是口裡說的,是要認真去落實、去實踐,從實踐當中你有悟處,那是真的。希望下一代,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重視戒律,認真學習,把這一百多年來積習毛病統統要革除,佛法才能夠興旺。
學習的方法還是要專攻一門,不能搞太多,不能太雜。一門求什麼?求得三昧,求開悟,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個學習的理念。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所以要用老辦法,走開示悟入的道路,走戒定慧三學的道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戒就是規矩,一門深入是戒,長時薰修,讀書千遍這是戒。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建小道場,同修的人、常住的人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開銷少,生活容易。政府也放心,你們不會鬧事,你們人少,絕不聚眾。一個小廟,一個小道場,專攻一部經,好!中國大乘佛教八個宗派,一百多部經論統統可以興旺起來。不能搞雜,不能搞亂,都要得定開慧,要以這個做教學方法。
《華嚴》跟《法華》,自始至終就是為這樁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學佛一定要抓住這句話。佛對我們開示,我們自己要能悟入。悟入要什麼條件?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決定成正比例。我還加一個清淨,要清淨心,心不清淨不能得利益。要清淨,只有學一樣,不能學很多。
賢老和尚是我們一個好榜樣,不要人助念,往生也不需要人知道,沒有任何干擾,一個人自自在在就走了,這一點很重要,非常值得學習。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集) /3/15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
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皮肤病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