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讲解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64讲---

(年8月19日)

「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淨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这是讚歎富楼那尊者的功德,常能够审谛清淨说法无有疑惑。看这前后文的意思,他应该是等觉菩萨或者他就是佛,很高的一位大圣人,所以他对于一切的佛法、一切众生的根性他都是没有疑惑的,也能够令听说法的人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前面是讚歎他的智慧,这以下说他的神通、也就是他的定力,他圆满地成就了菩萨的神通之力,这当然是超过了阿罗汉以上的境界,所以也是特别大自在不可思议的。「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前面是智慧、神通就是定力,常修梵行应该是戒,戒、定、慧,随他的寿命那麽样地长久,他能够常修清淨的律仪,所以常修梵行。

「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他在过去七佛和九十亿诸佛所「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在是声闻人,富楼那尊者他现出来的小乘阿罗汉的面貌,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就认为他真实是一位阿罗汉。「而富楼那以斯方便」富楼那尊者他是以此为方便来利益众生的,他并不是阿罗汉、他是大菩萨。「饶益无量百千众生」,他用阿罗汉的身份利益了很多很多的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明显地是说教化众生发无上菩提心齐成佛道,前面一句「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就没有明白地说,那就应该是多样式的;或者是以人天善法利益众生,或者是以三乘圣道利益众生,就是多样式的。底下这一句「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等于是说大乘的一佛乘的法门了。「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前面是说他用声闻人的身份广度众生利益他人,但是这一句话「为淨佛土故」那就变成自利了,利他也就是自利。「为淨佛土故」为了他成佛的时候,他为了创造一个清淨的佛世界,所以他是「常作佛事」常在无量无边的佛所、无量的世界,劝导一切众生成佛的事情,他常作这件事情,这就是自利利他。成就一个清淨的佛世界也是为利益众生,但是在那样高的圣人心里面实在也没有自他的分别的。「常作佛事教化众生」,这样子去教化一切众生,化导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凡成圣、以至于同成佛道,一个是教化众生、一个是淨佛国土,这是得无生法忍以后的大菩萨的两件大事,但是到了富楼那尊者那麽高的身份的时候也还是做这两件事。

丑三、约三世佛所修因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淨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这是丑三、「约三世佛所修因」,前面是说约在过去佛,这是说约三世佛。「诸比丘」富楼那尊者他也在「七佛」说法人中,过去七佛包括释迦佛在内。「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毗婆尸、尸弃、毘舍拘楼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这是过去七佛。「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过去七佛这个七佛是总说的,底下这句话就是别说的;现在在我所说法人中,就是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人里面,这是现在佛,也是第一,也是最善巧为众生说法的。

「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这贤劫中一共有一千位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另外还有九百九十六位佛,在那麽多的佛所里面,富楼那尊者也还是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他不管是在那一位佛所,他都是护持佛法、助宣佛法的。「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这个说是在过去佛、现在佛,这样地弘扬佛法,但是如果他还不是佛的话就是他的功德还没有圆满,他要继续地这样子修集功德;如果说是已经功德圆满了,他的大悲心他还是要继续地这样去度众生、去弘扬佛法的,所以「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淨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这可见大乘佛法的重要,如果说是「大乘非佛说」只是一个小乘佛法,那麽得了阿罗汉以后入无馀涅槃了,那个佛法还能继续住持下去吗?所以「大乘是佛说」不应该有疑问的。「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淨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这样才能够永久永久地继续下去,佛法才能永久地住持普度众生。

子二、与授记(分五科)

丑一、明因圆果满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这底下是为他授记了,前面是说富楼那尊者的身份、说他的程度,这底下说为他授记作佛。分五段,第一段是「因圆果满」。「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说富楼那尊者过去、现在、未来一直地是这样淨佛国土、饶益众生,所以他逐渐地逐渐地圆满了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渐渐具足菩萨之道」是要过无量阿僧祇劫这麽长的时间,「当于此土」就在这个娑婆世界得无上菩提。

「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渐渐具足菩萨之道是因圆、这以下这是果满,他的果圆满了。他成佛的名号叫法明如来,这个「法」就是诸法寂灭相的法,也就是妙法的法,这「明」就是他的无上正等正觉;一个如如、一个如如智,圆满了叫作「明」;十号具足。

丑二、明国土广淨(分五科)

寅一、明国大严淨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谿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这底下是第二科,「明国大严淨」,说他的国土严淨。「其佛」其法明佛他成佛的时候那个世界是怎麽样的呢?「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他的世界的确是大,不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地」,那个地是七宝所成。「地平如掌」,地都是平的、就像掌那麽平,像掌那麽平,在《法华文句》有一件事,说是海底下有一个大的石头、方石,这个方石有四千里那麽大,这个石头非常地平,名字叫作「掌」,所以现在说富楼那成佛的这个世界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是那样意思,不是说像人的手掌,人的手掌还不一定是平的,

「无有山陵谿涧沟壑」,没有山陵谿涧沟壑,没有这些不平的境界。在别的经论上提到佛的世界为什麽平?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是因为持戒清淨所以是平,有这种说法。佛的世界实在是不可思议,若是用凡夫人的心理来说,这山河大地都是平的,老年人比较好、比较安全;但是佛的世界实在是不能用凡夫的心去分别的,那是不可思议境界。

「七宝台观」,台观应该是一个高楼了,也是七宝所成。「充满其中」,「诸天」的宫殿近处在虚空,不是很远。「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互相可以来往、互相可以看见的,那就和我们的世界可是不同了。

寅二、明纯是善道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他那个世界上没有三恶道、或者把阿修罗也放在内;没有十恶趣也没有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他那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化生的,像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诸天,他们不是胎生、卵生、湿生,而是化生。现在说富楼那尊者他成佛的世界上的一切众生都是化生,无而忽有,就是那个业力这样变现,所以他那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没有淫欲的,没有欲心也没有欲的事。

众生这个男和女都是没有决定的,都是业力的变现,不管是胎卵湿化什麽生都是业力的变现,业力使令这个人变成女人了、使令这个人变成男人了,所以男也可能变成女人、女人也可能变成男人。但是在经论上说那个意思,人做功德的时候特别地勇猛、那他就容易成为男人。而又说到,譬如说这个初果是个女人,这个女人不管在家女人或出家女人,她是得初果了;得初果她不精进修行、当然寿命到也死了,但第二生一定是男人。成了圣人以后他如果是男人他不会再变成女人,一般的凡夫就是变来变去的。现在说富楼那尊者成佛的世界没有女人,就是他那个世界上的人的善根比较高一点、比较强一点;不过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是有一点轻视女人,「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寅三、明人天福慧具足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得人神通就是那个世界上的人都有禅定的功夫,所以有很大的神通力。一般我们说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这漏尽通要圣人才有、这前五通凡夫也可以有。可以有,并不是说若有神通就五种神通都有,那也不一定;有的时候只有天眼通、有的人只有宿命通,这是不一样的。但是看富楼那尊者这个世界这样清淨庄严,那个世界上的人可能是神通都应该具足的。「身出光明」,他身体能放出来光明的;我们这个世界地面上的人身体是没有光明的,他那个世界能生出光明。「飞行自在」,这是如意通里面的一个,在虚空里可以飞行自在。这样子前面说「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是应该有飞行自在才可以这样子。

「志念坚固」,这又是一个功德,他那个心志念力是特别坚固、不是随便移转的。「精进智慧」,这个精进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发动了一样善法的计划,做了一定是能圆满地成,这这叫做精进,中间不会停下来;没有做成功就停下来那不能算是精进。第二个意思就是一个功德、一个功德地连续地去做功德,那叫做精进,的确不是容易。这精进波罗蜜特别强,做事情常有精进力的人容易做领导人,在我们凡夫的世界来说,没有精进力的人做领导的情形就不多了。还就是有智慧,他那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这个智慧就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应该是相信有世、出世间的善恶果报,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心里面很明了决定,就称为智慧了。「普皆金色」,所有那个世界上的人民都是黄金为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的。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前面说能飞行自在、具足神通,这可见的确是五种神通都是具足。他那个世界的众生常以二种食;这「食」是什麽意思?是能够滋养这个生命使令他继续自在地存在,那叫做「食」,这个「食」有滋养的意思、也是滋长、增长的意思。像我们这个世界上所谓「食」是段食,这食品是有形段的,消化了以后同时令我们的诸根大种得到增益,这新陈代谢的力量能保持正常,人的精神就旺盛一点,这是段食。第二是触食,实在什麽叫「触食」?是悦意触,就接触的时候心情快乐这就有食的意思,就能使令我们的生理上就能得到滋养、得到利益。如果不是悦意,这人处处见面、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常是憋憋扭扭地、常是苦苦恼恼的,这就不是悦意触,这个人生活就不快乐,就是缺少了触食,就是没有触的食了。这样说,人与人之间的时候常能够--我不触恼人,给人家一个方便令人家心情快乐一点那也是不错,等于是给他饮食,所以这个触食也是很重要的。第三个食是思食、意思食(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意思食)。这意思食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自己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可爱、自己按自己欢喜所建的一个计划,要去做这件事还没成功,(T55-B)但是内心里面有希望认为能成功,其实还没成功但认为有可能会成功、心情也有欢乐也有喜乐,这个对于可爱事的希望心也有食的作用,如果说是绝望了、没有希望了,这个人就很难活下去的。所以说还有饭吃,但是这个人一切都没有希望了,他可能是要死了,所以这意思食也是很重要。其次第四个就是识食,这个识食(色受想行识的识、识食),这个「识」是什麽呢?这就譬喻人若死亡了的时候这眼耳鼻舌身里面没有识了,没有识了这眼耳鼻舌身就会坏,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人在生存的时候因为有识同眼耳鼻舌身在一起合和,这个识有保护它的作用。说我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这里常常活动,这就是这个识吗?当然说是这个识也可以,可是有的时候这个识间断了,譬如我们睡觉的时候不作梦,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不起作用了都间断了,这识若是没有了人就是死亡了的;但是这个人为什麽不死呢?就是因为还是有识的,那就是阿赖耶识了,所以这唯识里面说阿赖耶识他还是有理由的,这个识有保护他的作用、也能执持他,其实就是保护他,这是说我们一般人我们有这四种食。

现在这里面说「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这纯是在佛法这方面说的。因为我们在凡夫的时候这段食是一般的境界,这悦意触食加上意思食其实都是染污境界,但是随顺他的心他就滋长、能加强这生命的力量能生存下去,其实这里包括著造业在里面的,所以人死亡了以后这个业力又继续得生命得果报,这是流转生死的境界。现在是说富楼那尊者他成佛的世界这纯是佛法的世界,是法喜食、禅悦食,这是把这染污的境界转变过来了,就是对于佛法有欢喜心那叫做法喜食。而这个法喜食,就是听闻佛法的时候内心里面欢喜,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但是这样的欢喜还不是那麽适当;应该是说这些人他对于佛法有深刻的认识、有深刻的修养,内心里面有真正的欢喜,应该是这样子才算是法喜食。最恰当的说法就是圣人,圣人他见到诸法实相了内心里面大欢喜,那叫法喜食;或者说这一个人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他成功了心里欢喜,随时可以入空三昧,(下面的禅悦食那单指定说,这空、无相、无愿指智慧说)。所以这个法喜食是智慧,智慧见到真理的时候他有法喜,那个喜那就有食的作用。《佛地经论》说到受用身的佛,不只是诸法实相的真理、不是的。它也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身体、有广大无边的作用的;这也是个有为法,它的生存怎麽办呢?也是法喜食、禅悦食,还是要有这些食来维持他的寿命,还是这样解释的。

现在这里说法喜食、「禅悦食」,「禅悦食」就通于凡圣,就是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时候有禅的喜悦。这初禅、二禅、三禅这里面的轻安乐是特别强的,而这种乐也就是食。但是有的地方说,譬如说初禅有「喜」有「乐」;这两个字的义还是不一样的,就在第六识叫作喜、在前五识叫作乐,这是初禅。等到三禅的时候他就把喜去掉了、不要了,到第四禅的时候又不要这个乐;四禅以上也并不是像一般说的一点喜乐也没有那样子,有一点不同。现在说得到禅了的时候禅里面有喜乐、就是悦、禅悦为食,他能够使令你的生命也有滋长的力量,所以叫禅悦食。这样说、看那个情形,似乎他那个世界没有段食,只是法喜食和禅悦食,是这样子。

寅四、明菩萨声闻众数甚多

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他那个世界上有这麽多大菩萨。「得大神通」,菩萨、声闻众甚多,这些大菩萨都是得大神通的,还有四无碍智慧的。「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又有神通、又有「四无碍智」,当然是能教化一切众生了,有这种能力。「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也特别多,前面说菩萨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这麽多;这声闻这地方说算数校计所不能知,那可能是更多了。也都是「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都是特别多;这可见那个世界上圣人特别多,到那个世界去,很容易拜圣人作师父,和圣人去学习佛法比较容易,真是好!

寅五、总结庄严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

有很多的功德庄严成就。说是佛的世界总是七宝为地、七宝楼阁、或者地平如掌,这些殊胜的事情,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就是圣人,圣人多是最好了。说有圣人、圣人不多,那也不容易。圣人特别多,你容易遇见圣人,这件事非常地吉祥,这个好。「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

丑三、明劫国名字

劫名宝明,国名善淨。

劫名叫作「宝明」,他那个时代的名称叫作宝明。国的名称叫作「善淨」。

丑四、明佛寿法住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这是佛的寿命也长。「法住甚久」,他灭度以后,他的佛法住在世间也很久。

丑五、明灭后供养舍利

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癸二、偈颂(分二科)

子一、颂发迹(分二科)

丑一、总发诸声闻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淨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我们是相信佛法的人,我们读诵佛教的经论能知道这麽多的消息;舍利弗尊者成佛的世界、四大弟子成佛的世界、富楼那尊者成佛的世界,我们又知道阿弥陀佛的世界、药师佛的世界,我们心里面这个欢喜心应该是很多,我们的前徒是光明的,这个世界不好,我到佛世界去。所以不相信佛法的人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在那里跑来跑去的,在牛角尖争,用佛教徒的心来看真是太冤枉了,有这麽多空旷广大安乐的世界,不知道到那儿去看一看,就在这苦脑的地方钻,在那里执著、在那里斗争,真是太冤枉了。

「诸比丘谛听」,这底下佛又把这段法语重说一遍,说诸比丘谛听、你要注意听。「佛子所行道」,佛弟子所修行的圣道,那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他们不但是通达诸法寂灭相那不思议境界,他也能在这有为法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方便的。「不可得思议」,这善学方便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圣人的境界凡夫所不能及的。前面这一个颂是总起来讚歎,不但是富楼那、很多的阿罗汉也都是这样子。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这是说催迹之由,这大菩萨为什麽要作阿罗汉呢?大菩萨的身份很高,人家看见了都特别尊敬;在大乘佛法里面来说做个阿罗汉不如大菩萨,为什麽把自己贬低了呢?这是大菩萨的慈悲,他知道很多的众生「乐小法」,欢喜小乘佛法。「而畏于大智」而对于佛菩萨、佛的大智慧境界心里面感觉到难、感觉到恐怖;因为求佛智慧很难很难,时间也特别长,要去广度众生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因为「知众乐小法」,所以诸菩萨就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他就用声闻缘觉的身份用种种的方法、种种的法门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他们也可以学习小乘佛法的。

「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这底下就说菩萨示现声闻缘觉的情况,这个菩萨他示现一个阿罗汉,他自己向人说他也是听佛说法而悟道的。他「去佛道甚远」,距离无上菩提还很远的、不如佛。他这样子示现这麽一个身份「度脱无量众」,他去度化很多的众生。「皆悉得成就」这些事都做作成功了。这个示迹,他并不是儿戏的,而是有大成就的,能度化众生的。「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虽然那个人他就是欢喜小乘佛法,他懈怠,他不愿意求大乘佛法,感觉太难了。这样的人,这些菩萨做声闻缘觉的时候也逐渐地来教化他,慢慢慢慢他也可以发无上菩提心、也能成佛,所以「渐当令作佛」,菩萨做声闻缘觉的目的原来是这样的。「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淨佛土」,这个大菩萨现的这个阿罗汉,他内里面秘藏著菩萨的德行的境界,内怀大道。「外现是声闻」表面上、外边来看他是个阿罗汉,看他也是「少欲厌生死」,他对世间上的事都是少欲知足的,对生死的境界有厌离心的。其实大菩萨境界也是大富贵境界,当然不是世间上的富贵;大富贵的境界那有生死可厌呢?在那大菩萨的境界生死就是涅槃,有什麽好厌的?「实自淨佛土」,他在这样度化众生实在就是在「淨佛土」,在清淨他的佛土。是什麽呢?就是他在这样广度众生,将来成佛的时候,那个世界有很多高尚的人来生其土,就像《维摩经》里面〈佛国品〉里面说的,所以成佛的世界有很多高尚的人,那就是他结过缘的人,「实自淨佛土」。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这些大菩萨他只是示现一位阿罗汉、一位辟支佛吗?不是的;他还示现凡夫的境界的。「示众有三毒」,也示现一个在家人,也有贪烦恼、瞋烦恼、愚痴的烦恼,有这三毒的在家的凡人,他也示现这麽一个人。「又现邪见相」,他又能够现一个外道,有邪知邪见的这麽一个人。这样说这个菩萨他也现声闻缘觉、也现普通的凡夫、也现外道的行相。做这个事情作什麽呢?「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我这个弟子这样子做,他是用此为手段去度化众生的,因为你不这样做你很难和那个众生接触。你说你是佛的境界,那有的地方就不能接触;如果你说你是一个外道就能同那个众生接触,所以这各式各类的众生,菩萨也就用各式各样的方便去度化去。「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这是结束这一段,释迦牟尼佛说,若我是具足地说出来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种种现化的事情,众生听到了心就怀疑惑了,所以不要说太多,就说这麽多好了。

丑二、颂发富楼那迹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常说清淨法。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这前面不只说富楼那尊者,就是所有很多阿罗汉都有这个情形,这底下就单独说富楼那尊者。「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的,于这麽多的佛所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为求得佛智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宣护诸佛法」这是护法,「为求无上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在众弟子中他在上首,这又是一个形相。「多闻有智慧」,在众弟子之上、在上首,这是在前面的大弟子,而他又有一样什麽功德呢?「多闻有智慧」,是广博多闻的,读书特别多而内心里面有大智慧的,还有这样的事情。「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这说法原来是这样,因为多闻有智慧,所以他能够为众生说法而无所恐怖,能令听众得大欢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他在助佛宣扬佛法,宣扬佛法的时候没有疲倦的时候,他在帮助佛宏扬佛法的时候不疲倦。当然有禅定的人会好得多,尤其若是法身的菩萨示现阿罗汉,那就当然是这样。

「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这又有一样功德,就是他又能够成就了很大的神通力,这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这神通智慧一切都是由浅而深,都是这样不同的情形。他具足四种无碍的智慧,知诸根的利钝。「常说清淨法,演畅如是义」,他常能够说清淨的佛法。众生的不清淨就是执著心太厉害,清淨的佛法就是去掉他的执著心,就是无所得的意思名之为清淨。「演畅如是义」,富楼那尊者能演畅这样的佛法。「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前面是「于昔千亿佛」,这底下是未来,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的佛,「护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可见行菩萨道亲近诸佛这件事是一个很久很长远的事情。

子二、颂授记(分三科)

丑一、颂因圆果满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

这底下是说授记、因圆果满。「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叫做「法明」。

丑二、超颂国劫名字

其国名善淨、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

「其国名善淨、七宝所合成」,劫的名字叫做「宝明」。

丑三、颂国土广淨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更无馀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淨土、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这可见有菩萨僧、也有声闻僧。在《大智度论》说有的世界只是声闻僧没有菩萨僧,那只有小乘佛法了;有的世界只有大乘的菩萨僧;有的也有菩萨僧、也有声闻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是化生。「具相庄严身」,具足三十二相庄严的身体。「法喜禅悦食」,有法喜食、有禅悦食。「更无馀食想」,这可见没有其他的食,这长行里面没有这句话。「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淨土」他会得这样清淨的世界,「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富楼那尊者他的佛世界那是无量无边功德庄严,现在简略的说。

辛二、授千二百人记(分三科)

壬一、念请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馀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前面是为富楼那尊者授记作佛,这底下「授千二百人记」,为千二百阿罗汉授记,分三段,第一段是「念请」。「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这些阿罗汉都是心自在的。「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看见这麽多的…富楼那尊者都授记作佛了,心里欢喜。「若世尊各见授记」,每一位阿罗汉都蒙佛为授记作佛,「如馀大弟子者」像富楼那、像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等,「不亦快乎」,心里面这样希望、念请,没有说出来话,只是心里面这样想。

壬二、与记(分二科)

癸一、长文(分三科)

子一、总记千二百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记。

这是「总记千二百」。念请,然后与记、领解,这是分三科。「与记」分两科,长文、偈颂。长文分三科,第一科是总记千二百。「佛知此等」阿罗汉内心的所念,就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记」,这一句话是总记。

子二、别记憍陈如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子二、别记憍陈如,先别记憍陈如。「于此众中」,大众之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憍陈如比丘他是最初悟道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这也是在僧众里面上首的弟子。他这位阿罗汉「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要供养这麽多佛。这在前面的四大弟子来看,他这数目没有那麽多。「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也是十号具足。

子三、别记五百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冕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这是为憍陈如阿罗汉授记,只是说到供养多少佛然后就成佛了,其他就不说了,说得很简单。「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前面的文在〈叙品〉例众的时候有提到。这「迦留陀夷」例众的时候没有这个名字,迦留陀夷是六群比丘之一,但是他也得阿罗汉果了,翻中国话翻个黑光,他是黑人。佛在世的时候这比丘里面有白人也有黑人,释种姓比丘是白人,其他的不一定。「优陀夷」,有的地方也说是乌陀夷,这优陀夷是佛在家还没出家的时候,是为悉达多太子做事的一个人,翻到中国话翻个出现。这位优陀夷在说一切有部的毗奈耶杂事里面关于他的事情说得很多,这位比丘他出家以后没能够很快地得阿罗汉果,但是得阿罗汉果以后这个比丘不得了,所以在佛的阿罗汉弟子里面他是教化第一,他善于教化众生的。「阿冕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这都在前面例众里面提过。「周陀、莎伽陀」,这是在家的时候是兄弟两个人,周陀是大路边生,或者说莎伽陀是小路边生,也翻个善来。这个莎伽陀就是那个盘陀迦,也是得阿罗汉了,但是他没有读过书就是没有辩才、这个人,但是他降过龙,把一个毒龙降伏了,后来那个地方的人酬谢他请他吃饭给他酒吃、喝醉酒了,还有这麽点事情,所以佛就因此而制这个戒、不可以喝酒。「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癸二、偈颂(分二科)

子一、颂记陈如及五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淨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淨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过这麽久才成佛。「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这个憍陈如比丘他成佛的时候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他的名闻能遍于十方世界,「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他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淨,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内心里非常欢喜。「须臾还本国」,这麽多的菩萨游于十方国供养诸佛,须臾之间又回到本土来,有如是的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那麽就是十二万劫了,「像法复倍是」,法灭的时候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都叫作普明如来。「转次而授记」,这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他们转次而授记。怎麽样转次授记呢?「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的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的严淨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子二、颂总授一切声闻记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馀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这是第二段,颂总授一切声闻记,也就是不现前授记。就是千二百阿罗汉里面,除了这五百阿罗汉之外,还有些人不在法华会上的。不在会上的人就不知道授记的事情了,那麽佛就告诉迦叶,你已经知道这五百阿罗汉是受记了,其馀的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也应该要这样受记作佛的,但是他们不在这个法会,「汝当为宣说」,是这样。

壬三、领解(分二科)

癸一、长文(分二科)

子一、经家叙喜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这前面是授记,现在这底下第三科是「领解」。这领解分两段,第一段是长文,第二段是偈颂。长文又分两段,第一段是「经家叙喜」,结集经的人叙述这五百阿罗汉内心的欢喜。「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佛为他们授记作佛心里面欢喜。这阿罗汉对世间上有漏的事情没有什麽欢喜不欢喜的事,但是现在受记作佛这件事他心里有欢喜,这是另一种殊胜的境界,心里也是欢喜。「即从座起」,他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向佛顶礼。「悔过自责」,他就自己忏悔他的过失,自己责备自己。有什麽不对呢?这底下说。

子二、自陈领解(分二科)

丑一、法说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这底下是法说。「经家叙喜」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自陈领解」。自陈领解分两段,第一段是「法说」,第二段是「譬说」;这是「法说」。「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这是五百阿罗汉自己说,我们内心里面常是这样想:「自谓已得究竟灭度」,我们听佛的教导,学习三十七道品、修四念处得阿罗汉果了,我们自己就认为是究竟灭度了功德圆满了,这样子,这等于是得少为足的意思。「今乃知之如无智者」,今天才知道…听佛说《法华经》我们才知道如无智者,像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似的。我们以前认为我们是大智慧,我们已经究竟圆满了,这就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这就是悔过自责的意思。我们没有得究竟智慧啊!智慧还是很小的,就认为是究竟圆满了,这就是没有智慧的意思。「所以者何?」这底下又解释这个道理,怎麽就是这样子呢?「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这就是无智之义、无智者。我们这些人是从佛的开导,说到这宿世因缘周,在十六王子的时候为我们说过《法华经》栽培过善根的,所以我们应该得到佛的智慧才是对的、成佛才是对的,但是我们自己糊涂「而便自以小智为足」,得阿罗汉果就知足了、就不前进了,所以这不是没有智慧吗?

丑二、譬说(分二科)

寅一、立譬(分二科)

卯一、醉酒譬(分三科)

辰一、繫珠譬、领上王子结缘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繫其衣里与之而去。

佛是善说譬喻,现在看出来阿罗汉也是善说譬喻,像前面的〈信解品〉说那个穷子喻,这些阿罗汉真是圣人,圣人究竟不是凡夫,说出这样巧妙的譬喻。

「譬如有人」,这个譬喻分两科,一个是立譬、一个是法合。立譬里面分两段,一个「醉酒譬」,是「譬自谓灭度小智为足」,这是一个譬。第二是「亲友觉悟譬」、「譬今乃知之应得如来智慧」,这样意思。这个「醉酒譬」又分成三科,第一科是「繫珠譬、领上王子结缘」,第二是「醉卧不觉譬、领上中间退大」,第三科「起已游行譬、领上接之以小」,分这麽三科。现在说第一科是「繫珠譬、领上王子结缘」。

「譬如有人至亲友家」,譬如有一个人他到他的亲友家里面去,到他亲友家去吃酒,喝醉了就是卧在那里了。「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他的亲友有「官事」、不是私人的事,是政府的事情,这个事情应该要去做。就「以无价宝珠」,这个宝珠没有人能给价钱的,这就是特别宝贵的意思,这个宝珠繫在他的衣服里面。「与之而去」就这样他的亲友就走了。

这「譬如有人」是谁呢?就是五百阿罗汉他们说他自己,就是这些阿罗汉在以前做凡夫的时候。「至亲友家」,这个亲友是谁呢?就是第十六王子释迦牟尼佛,到他的家去。这个「亲友」怎麽讲呢?譬如说他听佛说法栽培善根了,他的善根是由佛栽培的,这就是亲友了;这是一个解释。若是说这个众生从来没有栽培善根,现在才开始栽培善根,那怎麽样解释「亲友」呢?我看就应该说是佛菩萨的大悲心视一切众生为子,那这就是亲友,应该是这麽说。「至亲友家」,用佛菩萨的大悲心,他真实是一切众生的好朋友,所以是亲友。这个「家」,佛菩萨当然是大乘佛法的境界,也就是「家」。「醉酒而卧」,喝醉酒就卧在那里。这个「酒」是什麽东西呢?酒就是无明,无明就是酒;你饮这无明酒醉了,就是我们凡夫的内心为无明酒所覆藏。这样讲为无明酒所覆藏,无始以来就是这样子,从无始以来就是无明酒,就是糊糊涂涂地;这就叫作「醉酒而卧」,没有从这无明酒醒过来,所以就是卧在那里;这就是用这样的身份到十六王子那里去,是这样子。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这个第十六王子是释迦牟尼佛、那时候…(现在还没有开迹显本,那就是菩萨),这时候菩萨「官事当行」,就是另外有其他的地方有弘扬佛法的因缘他要到那边去,叫作「官事当行」;弘扬佛法的事情到那边去,不能在这里继续住下去。但是怎麽办呢?他这个亲友,这个人到这儿来也是与他有缘的人,就「以无价宝珠繫其衣里」,这「无价宝珠」是什麽呢?就是十六王子为他说《法华经》,就是劝他们…他们对佛法有多少理解,也发了无上菩提心了,愿得无上菩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他从他无明的烦恼里面(这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虽然是「醉酒而卧」虽然是无明烦恼的境界,但是他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还在正常地活动的时候,听第十六王子说《法华经》的时候他也发了欢喜心、发了信乐心,发了这个心也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了,这无上菩提心就是无价宝珠。这无上菩提心是由第十六王子说《法华经》引出来的,所以在譬喻上说就是「以无价宝珠繫其衣里」,这个「衣」是什麽呢?就是他的信乐心,对于《法华经》的信心、欢喜心。(T56-A)你对《法华经》有信心有欢喜心,你这信心欢喜心一生出来你就发了无上菩提心了,在你的第六识里面发了无上菩提心就叫作「繫」,「繫其衣里」就叫作「繫」;「繫其衣里」当然那就是在阿赖耶识里面了。「繫其衣里与之而去」,这第十六王子他有别的教化众生的事情,这件事做完了他就走了,走了就叫作「与之而去」。

「繫其衣里」这个「衣」在智者大师的解释,我们初开始相信佛法的佛教徒有外衣、有内衣,有这麽两个衣。外衣就是惭愧心,我们有了惭愧心这就是有了外边的衣服,对于佛法的信心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是生死凡夫感觉到惭愧,就不感做恶事、有欢喜做善的心情,那就是惭愧衣;这是一个衣,对外来说有这个衣服。内里边内衣就是信乐心,对于佛法的信心欢喜心。有惭愧心就不敢做恶,有信乐心就是要做善法、发了无上菩提心了。这时候发了无上菩提心你就自己栽培了善根了,所以叫作「繫其衣里」。这无价宝珠是由外边的惭愧心就能入到里面的信乐心里去,如果没有惭愧心那就不行了,你这个善根不能栽培的。

辰二、醉卧不觉譬、领上中间退大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这个话是第二段「醉卧不觉譬、领上中间退大」,「中间退大」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他的师长第十六王子走了,走了的时候他自己的道心不能维持下去了,就是「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就没有道心了、就不知道了。自己发无上菩提心应该行菩萨道修学佛法,现在不学了退道心了,那就是不觉知这件事了。就是王子在的时候听师长的教导这还可以维持,这惭愧心能维持住、自己的信乐心能维持下去,继续地用功修行栽培自己。没有师长了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也重了,这惭愧心没有了;惭愧心没有了不能保护了,那麽信乐心也失掉了,所以叫作「醉卧都不觉知」、不觉知了。

辰三、起已游行譬领上接之以小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这底下是第三段譬喻「领上接之以小」,就是退了道心以后就流转生死了。在生死里面流转,天上、人间、三恶道,去跑一跑,然后也可能又回到人间,就感到人生是苦。人生是苦的时候,以前栽培过善根,所以这个善根就要动,所以叫作「起」;这个「起已」就是善根动了。善根一动就想要离苦得乐;这老病死太苦了,怎麽办法不要有生老病死?就想要修学佛法离苦得乐,那就叫作「游行」,这样意思。「到于他国」,本来他是学的大乘佛法,应该在大乘佛法里面修行啊;不!「到于他国」,跑到小乘佛教里面去了,叫「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这个「衣食」就是无漏的定慧叫衣食;或者说戒、定叫「衣」,这「食」就是智慧,就是希求成就阿罗汉的戒定慧,而勤力地去「求索」、去做工去,就是精勤地去修学四念处了,这个意思。「甚大艰难」,按小乘佛法去修行去,如果用大乘佛教来看就感觉到很难,修行很难的;在凡夫的时候修行是不容易,要放下世间的五欲然后去修学无漏的圣道是很不容易的。「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就是得阿罗汉果了,得了阿罗汉果以后「便以为足」我就满足了,这个是不错的,心里面快乐了。

还有两分锺,我讲一个小的故事你听听。我们那天讲一个狼的故事,也讲过狐狸的故事,现在讲野干的故事。这世间上有世间的善法也有出世间的善法,但是修学出世间善法的人他一定先学世间善法;它是一个阶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前进。你说做恶的人一下子就成佛了,这个是很少;譬如说做恶的人迴转了,先做善、先修世间善法,然后修出世间善法,这是一个次第。

这世间善法…现在要讲这个故事,就是有一个人他愿意做一种功德,就是在旷野的地方做一个井,就是走远路的人随时渴了可以喝水,或者放牧的人、牧牛、牧羊的人在野外也可以喝水也可以沐浴;他愿意做这样的功德、当然这样就是这件事做好了。做好了,忽然间有人报告他,说是:你那个井的确是不错,但是你预备的那个器(取水的那个器)坏了;坏了,人到那儿去没办法取水,你重做一个;那麽他也就重做一个。可是过了不久又坏了,又再做;过了不久又坏了…这个事情怪啊!怎麽会这样子呢?说是去调查一下。怎麽办呢?他就在那个井的附近、隐藏的一个地方看,看这人过去又没有人在破坏,都很正常地。哦!到天要黑的时候看见有一群野干来了,这野干来了的时候有的野干也很规距,人饮水、沐浴剩馀在地面上的水在那儿饮、就是这样做;唯有一个野干牠不同,牠就用那个取水的器把头钻进去喝里面的水,喝完了水就用头仰起来向地上摔,一下子就把这个器摔坏了。摔坏了,就看也有别的野干在那里同牠…必是说话,那野干说是:这个器大家用著方便,你破坏了不是对别人用水的时候不方便吗?你怎麽可以这样做?那野干说:我欢喜嘛!你管我这个事做什麽?我感觉快乐。别的野干这样建议牠不听,牠就是愿意这样做。但是在那里注意怎麽会坏了的那个人,喔!看明白了,原来是这麽回事;好!人终究是聪明的,就回家去做一个木头的,(原来可能是瓦器),这个木头的做得头容易伸进去但是不容易出来。这样做好了就放在那里,而这个人就拿一个棒隐在旁边隐藏起来,这个野干……所以人就是……佔别人便宜的时候要适可而止,不要再继续下去;做恶事你也应该到时候就停下来,不要一直地做这件事。这个野干牠可是没有这个智慧,牠这回又来了;又是这样子钻进去饮水、饮完水也是头仰起来向地上摔,一直摔、摔它不破。摔不破的时候这个人就过来了,过来了那些野干跑了,这个人就几个棒子把这个野干打死了,就是这麽件事。

这件事是表示什麽呢?就是自己做了错误的事情认为是很快乐,我有这个智慧会做这种事,你们还不如我,会这样想;别人建议还不听,就是这样子。这个事情,自己吃了苦头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这文上说「其人醉卧都不觉知」,我看也就是类似这个情形,这第十六王子当然就是大菩萨境界,教化众生也会说:不要做恶事啊!退了道心、做了恶事,流转生死很苦啊!这菩萨虽然是这样说,而这个人「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这烦恼来了还是要做恶,把佛菩萨的这种法语都忘掉了。那麽在生死流转苦了这时候才「起已游行」,才感到:唉呀!流转生死太苦,还是修行好!这时候才回过头来,这叫「起已游行」。佛说这个野干的故事,这是说野干这样子,但是我们把这件事向自己身上会,我们的确也是差不多,也是这样子。

长按指纹点击识别图中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