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年的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是一家年轻出版社,勇于创新。年他们基于读者阅读需求,开发了融传统出版与新媒体于一体的M+BOOK技术,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出版道路。就此,百道网近日对该社章梓茂社长进行了专访。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是一家成立于年仅仅走过15年的年轻出版社。也许正是因为她年轻,所以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创新意识很强。该社始终紧跟出版潮流:年8月获得音像出版权,年4月获得电子出版权,年3月又获得了互联网出版权。年他们基于读者阅读需求,开发了融传统出版与新媒体于一体的M+BOOK技术,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出版道路。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初创之时,就确定了“人员高素质、图书高品位、生产高质量”的“三高”战略,并且始终坚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办社宗旨。随着出版业的转型升级,该社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发展重点,布局越来越清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BOOK技术研发,使该社出版走出了一条实现融媒体出版的独特之路。就此,百道网近日对该社章梓茂社长进行了专访。
百道网:您年从学校调到出版社任社长,这五年间在出版社的产品线布局上主要着力于哪些领域?
章梓茂:大学出版社应该立足于高等教育教材和学术出版,而主办校应该是大学出版社的主要依托。近两年北交大出版社的发展思路主要是调整选题结构,立足北京交通大学自身的学科优势及科研基础,增加在学术著作和高等学校教材出版资源方面的保有量,一方面适应学校的学科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把出版社建设成与学校的学术地位相适应的大学出版社。
北交大出版社原来已经出版的图书品种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类院校的教材教辅。五年前我刚来出版社的时候,只有十来个编辑,当时都是多面手,什么方向都敢做。后来我们以学科专业为基点将编辑的分类进行细化。现在我们社有四十多个编辑,分属于理工、高铁与城轨、经管、外语、人文、等五个分社,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编辑专业与板块分类的统一,从而也确定了我们出版社的特色及专长。从年开始,又增设了基础教育这一版块,相信在实践中会逐步摸索出一条合适自身发展的道路。
百道网: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全国著名的工科大学,贵社是怎样利用学校的学科特色及科研基础的?
章梓茂: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建校一百二十年的全国著名工科大学,在我国的铁路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交通运输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北交大出版社成立至今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相对其他的一些高校出版社成立的时间晚了太多。因此,以前北交大一些重点学科的相关教师和作者编著的教材和著作并没有在北交大社出版,而是选择了高教社、科学社、铁道社、电子社、人民交通社、机工社、建工社等老牌的专业出版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我是从学校来的,我就发现出版社的产品和学校的紧密度不够。但是现在的情形可以说已经有所不同了,由于我们坚持高水平的图书编校质量,声誉度已经逐渐提高。北交大的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出版社的整体水平也有比较充分的肯定和认识,这为北交大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专业优势。
北京交通大学是参与我国高铁技术研发与培训最早的国内高校,在高铁和城市轨道方面有诸多优势,并且已经形成了强势品牌,这样我们北交大社也应该借助这种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出版。
年北京交通大学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携手精心筹备的“高铁技术系列丛书”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由包括北交大老师在内的高铁领域一流专家学者进行撰写,图书的出版项目则由北交大社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出版。年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交大举办,联盟的中方牵头高校仍然是北京交通大学,其间借助这一机会,我们社又与俄罗斯铁道出版社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中俄之间在高铁领域的合作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百道网:提到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不少人都会说到你们的M+BOOK图书。作为媒体融合出版的一种创新型态,M+BOOK的理念是如何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呢?
章梓茂:我年开始接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