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体衰,自然虚损,是导致脏器衰竭的内部原因,那么有没有外部原因呢?答案是肯定的,最常见的就是不适当地或过度地放、化疗,这是导致脏器衰竭的最常见外因。放、化疗是双刃剑,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要对机体造成损伤。
专家们在分析脏器衰竭的原因时,认识到放、化疗治癌的一大弊端就是对多种脏器造成明显的损伤,是促成脏器衰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归纳起来,放、化疗治癌各有十大损伤。下面分别述之。
先说放疗,放疗属于局部治疗,在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给机体带来了一系列的脏器损伤,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胃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心脏损伤及肝肾功能的损伤等,既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生存质量,有的患者因此而不得不中途停止治疗,又给后续治疗带来了影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现在谈谈放疗治癌十大损伤。
一、皮肤损伤
皮肤位于体表,对放射线较为敏感,在放射治疗中首当其冲,故可较早地出现放射反应。根据皮肤放射损伤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干性反应、湿性反应及皮肤坏死或纤维化。
1.干性反应:皮肤表面出现红斑或大片皮肤潮红,继而15~30天可出现色素沉着,皮肤脱屑,表皮渐渐脱落。
2.湿性反应: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次数的增加,逐渐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逐步扩大、破裂,表皮脱落暴露出真皮,其表面粗糙不平,有渗出液渗出,或伴有小的出血点,感觉疼痛而痒,创面潮湿。
3.皮肤坏死:此为一般放疗时不应出现的皮肤损伤,属于较严重的副反应,多见于放射剂量过量或过敏体质的患者。此反应为放射剂量超过了皮肤对放射线的耐受量,使皮肤各层结构的细胞死亡,出现局部皮肤溃疡、坏死,病人很痛苦。
二、全身损伤
放疗损伤的全身表现有轻有重,与照射部位、照射剂量及照射野的大小有关。临床上全身反应常见:周身疲乏,四肢无力,精神不振,气短,心慌,口干咽干,出虚汗,失眠,脱发以及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发热,腹胀,便秘,白细胞下降,贫血等。笔者在《21世纪抗癌新学说——自然排毒免疫论》一书中,曾列举了合肥患者李东进先生的放疗遭遇,读者可参看。
三、骨髓抑制
当放射线照射到骨髓时,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的障碍,引起白细胞数下降,血小板数下降,严重者红细胞、血色素也相应下降,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放射野、放射剂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患者在放疗期间或放疗后出现白细胞数量下降,有的患者白细胞下降最低可达0.6×/升。当白细胞数极低时患者容易感染,反复发烧,抗菌素也不奏效。其次是血小板也可相应下降,引起各部位的出血。当白细胞数在3.0×/升,血小板数下降至80×/升以下时,临床表现为头晕,周身疲乏,四肢发软,易患感冒。此时应该中止放疗。
四、免疫抑制
免疫功能就是患者自身具有的抗癌能力。放射治疗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主要是由于放射线损伤免疫器官所致。临床上免疫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周身乏力,抵抗力差,易患感冒或患疱疹类疾病(如口角疱疹、带状疱疹等)。实验室检查可有免疫指标较低下,如NK细胞活性及T细胞功能降低。
五、放射性食道炎
放射性食道炎临床上较为多见,在胸部肿瘤如肺癌、纵隔肿瘤、食管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放射过程中,放射剂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食道炎。主要是放射线对食道黏膜损伤后使之产生局部的充血、水肿,甚至一过性的狭窄。患者可有进食时咽骨后疼痛,烧灼感,吞咽不适等症状。很多患者常因放射性食道炎而惧怕进食,甚至连饮水都害怕,影响了正常进食,轻者引起营养摄取不足,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引起机体迅速衰竭。
六、口鼻咽部放射性损伤
放射治疗鼻咽癌、扁桃体癌及上颌、颊部、舌和口底部肿瘤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应部位的损伤,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口腔干燥症,放射性龋齿,甚至骨坏死。
1.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反应多在放射治疗开始后逐渐出现,尤以软腭、口腔底部以及舌对放射线特别敏感,大约在照射20Gy后,黏膜出现红肿、疼痛和吞咽不适,逐渐形成片状白膜,脱落后出现浅表溃疡。当放射量达30~40Gy时,会出现弥漫性口腔黏膜炎、多发口腔溃疡,此起彼伏,吞咽困难,影响进食。
2.口腔干燥症:患者口干需不停地饮水,整天带着水瓶,还伴有腮腺和颌下腺肿胀、疼痛和发热,影响食欲,吞咽困难,甚至影响说话功能,口干可持续2~3年或更长时间,我们前面提到的李东进先生就曾经遭此劫难,甚至终生不能恢复。
3.张口困难: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张口困难或牙关紧闭。原因是颞颌关节受照射后,导致关节硬化及咀嚼肌群放射性纤维化。一旦形成张口困难,可以说无特殊治疗方法。
七、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
进行胸部放疗时,如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纵隔肿瘤、霍奇金病等,均可引起放射性肺损伤。
早期肺损伤:多发生于放疗开始后3~4周至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无痰,并发感染可有痰多、胸闷,气短、心慌,乏力、胸痛,发热,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胸片见相应部位出现密度增高模糊片状影,有时可出现胸腔积液。
晚期肺损伤:多发生于放疗结束后4~6个月,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并发感染则呼吸困难加重,最终导致肺心病。X线见肺组织收缩,实变致密,即肺纤维化,基本上无法逆转。
八、放射性肝损伤
肝损伤的症状多在放疗后数周至数月才表现出来。轻者可无症状,只是肝功能检查出现转氨酶、转肽酶或胆红素升高,有些人表现轻度肝炎症状:纳差,厌油,乏力,精神不振,肝区不适。肝损伤严重者表现为短期内肝脏迅速增大并有触痛,大量腹水,有时伴有黄疸。
九、放射性肾损伤
急性放射性肾炎:一般发生于受照射后半年到一年,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贫血、血压升高,一般出现症状一个月后病情迅速发展,表现为恶心、呕吐,夜尿,胸闷、气促,乏力,检查可见明显贫血,水肿,高血压。约有1/3患者发展为恶性高血压伴左心衰和高血压脑病。
慢性放射性肾炎:部分由急性放射性肾炎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表现,而在放疗后1~2年逐渐形成。临床表现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相似,可见腰痛,乏力,夜尿,汗出。检查可有贫血,管型尿,蛋白尿等。
十、放射性脑损伤
脑瘤和鼻咽癌等进行放疗,很容易造成脑损伤。放射性脑损伤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急性反应、延迟性反应、迟发性反应。
1.早期急性反应:一般发生于放疗后的头几天,可见头痛,发热,嗜睡及原有的症状加重。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呈喷射状,视物模糊,血压增高等。
2.延迟性反应:出现于放疗后数周至数月内,表现为头痛、嗜睡,原来的病情恶化。
3.迟发性反应:大多出现于放疗后数月或数年甚至十多年,包括局部脑坏死和弥漫性脑损伤。临床特点有:
①萎缩性脑坏死多见于全脑放疗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大脑功能障碍,即智能低下,记忆力差,认识障碍,精神异常,反应迟钝,步态障碍,但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②扩张型脑坏死多为局灶性脑坏死,主要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加上局灶性体征,如偏瘫、失语,或伴有癫痫发作,同时伴有智力低下。
③病情可以急剧恶化,在数月内死亡,也可缓慢进行性加重,甚至发展成植物人,或因衰竭而致死亡。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放疗手段,诸如X刀、γ刀……之类的新名堂,其实质并未脱离放射治疗范畴。因此,从本质上讲,仍属于放疗,当然不可避免地引起各种放疗损伤,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
摘自《癌症康复指南》
小孩白癜风治疗方案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