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角肌跟落枕,富贵包,手臂麻木,呼吸困难,颈椎伸展,侧屈,回旋受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斜角肌是我们人体颈部深层肌肉,主要分为三束,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前斜角肌起于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上缘内侧■中斜角肌起于2-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上缘外侧■后斜角肌起于5-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上缘内侧功能
前中斜角肌
双侧收缩下固定颈部屈曲
单侧收缩下固定颈部侧屈
对侧旋转
双侧收缩上固定上提肋骨
辅助吸气
后斜角肌
双侧收缩下固定颈部后伸
单侧收缩下固定颈部侧屈
同侧旋转
双侧收缩上固定上提肋骨
辅助吸气
■小斜肌的解剖
这是斜角肌解剖功能,实际生活中他在人体中最大的功能是稳定颈椎,辅助呼吸。另外前中斜角肌中间穿出一条非常有名的神经——臂丛神经,臂丛神经由C5、C6、C7、C8、T1五条神经根组成,支配肩部及手臂感觉与运动。一旦斜角肌紧张卡压神经就会造成手臂酸胀疼痛麻木等不适。如果因为手臂麻木就医,又恰巧核磁显示颈椎椎间盘退变及膨出,可能会造成误诊。
再者锁骨下动脉及与一部分交感神经都从其中间穿行一旦紧张也会造成相应症状。(交感神经分正副交感,此神经不受人意志控制并且分布全身)
女人的斜角肌为什么比男人更紧张?
呼吸模式
从呼吸看,很多人斜角肌处于紧张状态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呼吸,正常呼吸是胸腹联动,可现在大部分人工作是坐着的,基本都是含胸驼背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胸廓与腹部都是缩短的这样膈肌不能更好的工作,膈肌不能顺畅上升和下沉就会用到颈部、肩胛上部的肌肉辅助呼吸,长期以来造成肩式呼吸,斜角肌就成了主要工作肌肉,(大哥不干活小弟累坏了)他就会影响稳定的能力,这是其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性格因素
多年的实践发现,脾气易怒、暴躁、性格强势、争强好胜、抑郁、焦虑、好生闷气、心胸狭隘的人士斜角肌容易紧张。斜角肌跟着这样的人一辈子也挺无可奈何的……
结构差异
男女身体结构不一样,女性由于有乳房,乳房的重力向下,所以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含胸驼背头前引,尤其胸大的女性。所以头前引时斜角肌也是被动缩短的。
肌肉类型
女性天生肌肉含量较男性低,肌肉力量也比男性差,所以关节稳定性自然不如男性好,所以女性颈椎失稳的也较男性多一些,女性斜角肌也更容易因为颈椎稳定性差而出现保护性紧张。
工作方式
从工作形势讲,我们大部分生白领和久坐一族都是伏案工作的,长期低头屈颈时间过长,斜角肌处于被动缩短状态。
情绪影响
本来斜角肌就是情绪肌之一,所以很容易根据情绪的变化而出现肌肉张力的变化。女性天性多愁善感,再加上城市中的女性生活工作压力大,怀孕期间由于身体反应更容易造成情绪起伏不定,情绪又跟呼吸息息相关,情绪低落时呼吸肌亦会跟着紧张,斜角肌又来跟着闹情绪了。
美的代价
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是随着社会文明以及女士爱美天性,市面上出现一些各种各样的美体内衣,内衣为了把女性天资展现的更美丽,就会把内衣做的更紧致,这样就造成在吸气时胸廓不能横向打开,只能纵向向上呼吸,所以造成女性斜角肌过度缩短,比男士更容易紧张。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一些女性朋友白天颈肩不舒服,晚上回家会好一点的原因。
孕的代价
女士跟男士比要承担着孕育和哺乳的责任,怀胎十月,由于胎儿越来越大,肚子被向外撑开,腹肌全部被拉长,长达数月的腹肌被拉长以后收缩的能力就会受影响,生完宝宝以后大部分亚洲女性是不做产后康复的,由于怀孕导致的腹直肌分离得不到有效恢复,腹横肌收缩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强化,由于腹压不足所以躯干的稳定性更差,躯干不稳定肩颈也会跟着不稳定,接着颈椎紧随其后,斜角肌也变得缩短收紧帮忙维持稳定。自然变的又短又紧。如果是剖腹产的可能表现更明显。
激素分泌
女性怀孕期间为了让关节韧带更松弛自体会分泌激素帮助软组织松弛从而让生产更顺畅。这也是为什么女性怀孕期间柔韧性变好的原因。但凡事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女人天生肌力弱再加上孕期激素分泌原因关节更不容易稳定,出现因为失稳而导致的保护性紧张。作为颈椎侧向主要的稳定肌之一的斜角肌自然也在劫难逃。
枕头高低
高枕无忧以及无枕一族都容易出现斜角肌紧张,枕头过高睡觉颈椎一晚上处于屈曲位斜角肌被动缩短,时间久了变得短而无力。枕头偏低或者没有枕头的话头颈处于后伸位斜角肌一晚上被动拉长亦容易出现保护性紧张。
睡觉习惯
由于工作节奏快,很多奋战在一线城市的战友们中午没办法回住所休息,长期趴在桌上睡午觉,还有一些习惯趴在床上睡觉的朋友由于长期保持单一姿势睡觉,时间久了伴随着勾椎关节的错位和斜角肌的紧张。习惯性落枕往往也会找上门来。
发型影响
张扬个性的年代,女神头,一边倒,沙宣等标新立异的发型虽然看着炫酷时尚,但是由于眼睛要避开因发型原因造成的视线遮挡不得不选择头颈侧屈,久而久之造成一侧斜角肌长期被动缩短,一侧被动拉长而造成张力失衡。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