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折?
骨折,顾名思义,就是指骨骼或骨小梁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这种中断是由外力引起,多数是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引起的,由直接暴力引起的多为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是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的作用引起的,多位斜形或螺旋形骨折;还有肌肉的猛烈收缩,引起的肌肉附着处的骨折,如大腿的股四头肌的收缩可以引起髌骨骨折。
还有一些并非暴力引起的骨折,如疲劳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等,疲劳骨折是因某一骨骼长期、反复、持续性受力,这种力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骨折,如长途的行军,长时间的行走可以导致第二、三跖骨,或胫骨上三分之一,腓骨的下三分之一骨折。当骨骼患有肿瘤或炎症时,只要有轻微的外力,就可以发生骨折,这样的骨折成为病理性骨折。
骨折分为哪几种类型
临床上根据骨骼的损伤程度、形态等,将骨折进行分类,其实,这也是医生在诊治中需要明确的:
1、骨折与皮肤是否相通: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与皮肤相通的开放性骨折,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及时处理。
2、骨折的程度和形态:按照骨折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是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部分的中断,如裂缝骨折(骨裂)和青枝骨折。按照骨折的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和骨骺分离。
3、骨折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的骨折端不会移位,或者复位、固定后不易再移位,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嵌插性骨折、压缩性骨折;而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则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哪些人群好发骨折?
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这是因为小儿的发育不成熟,骨骼中的钙质不够,因此,骨骼对外力的承受能力较差,而容易发生骨折,而且青枝骨折多见,这是由于儿童的骨骼外面包裹的骨外膜由特别的厚,因此在力学上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就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之为青枝骨折。老年和绝经期后妇女因为钙质的吸收减少和流失增加,而导致骨质疏松,骨强度降低,在外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发生骨折。
骨折有哪些表现?
全身表现:骨折发生后,骨折的断端会出血,大多数骨折发生后,多出现局部的症状,但严重的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可以出现口干、心慌、出冷汗、休克,后期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的变现。
骨折的局部表现:骨折后可以出现局部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骨折的特有的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摩擦音或摩擦感。对于典型的骨折临床医生是可以通过体检作出初步诊断的。
骨折后应该怎么治疗?
(一)骨折急救原则
1、抢救生命:迅速了解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和全身的情况,对昏迷、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或濒于停止、窒息、休克等情况,应立即根据现场的情况抢救。
2、伤口包扎:开放性伤口应及时恰当地止血外,还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去掉;骨折端切外露的,不要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
3、简单的固定: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可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急救现场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木板、树枝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的材料,其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4、迅速转运:经以上现场救护后,应将伤员迅速、医院救治。
(二)骨折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1、骨折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和手术复位。
2、固定: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为内固定,有螺丝钉、钢板、三刃钉、髓内针等。内固定后,常需借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长期的协同固定,使疗效更为确实。
3、功能锻炼: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体,均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病人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但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