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
叙述邪伤五脏所引起的病症和刺治方法。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①,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陽气有余,陰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陽气不足,陰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②而调之其输也。
①膺中外腧:胸部中、外侧的腧穴,理解为中府、云门穴。
②有余不足:心脏靠陽气充养,这里理解为陽气的有余和不足。
病邪侵袭到肺脏,就会发生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上逆而喘,汗出,咳嗽牵引到肩背作痛。治疗可取侧胸上部的中府、云门穴,以及背部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针刺时,先以手速按其处,病者觉得爽快一些,就在该处进针。同时可取缺盆穴,使肺中邪气向上越出。
病邪侵袭到肝脏,就会发生两胁中疼痛、寒气在中,恶血淤留在内,走路时经常关节牵引作痛,并且时有脚肿的症状。治疗可取行间穴,以引胁肋间的郁结之气下行,并取足三里穴以温其胃中,同时对有淤血的络脉,可用刺法以散其恶血,再取耳轮后青络上的瘛脉穴,以减去牵引性的病痛。
病邪侵袭到脾胃,就会发生肌肉疼痛,如果陽气有余,陰气不足,则热在中而易饥;陽气不足,陰气有余,则寒在中而肠鸣、腹痛;若陰陽均有余或均不足,则有寒有热。这些病症,都可取三里穴来调治。
病邪侵袭到肾脏,就会发生骨痛、陰痹。所谓陰痹,是说在形体表面按摸不到,症见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治疗时可取涌泉、昆仑穴;凡有淤血的,都刺出其血。
病邪侵袭到心脏,就会发生心痛,易于悲伤,时时目眩跌仆。诊疗时先要分析其偏虚还是偏实,而后取治于本经的腧穴。
寒热病
一、介绍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以及骨痹、厥痹等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二、讨论了天牖五部的五个腧穴的部位和主治。
三、叙述了龋齿、热厥、寒厥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四、指出四时针刺取穴的常规。
五、说明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良预后。
六、指出误用针刺的危害性。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①。不得汗,取三陽之络,以补手太陰。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陰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陽明太陰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陰陽之络,视主病也,泻陽补陰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陽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暗气鞭②,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③。
臂陽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陽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陽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陽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锐眦,陽气盛则瞋目,陰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舌纵④涎下,烦悗,取足少陰。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陰,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⑤。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⑥。精泄则病甚而怄,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①槁腊:腊,干燥的意思。槁腊意为非常干燥。
②气鞕:指咽喉及舌体僵硬。
③天牖五部:这里指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个穴位。因天牖居中,其他四个穴位在其周围而命名。
④舌纵:指舌体收缩无力,纵缓不收。
⑤以时为齐:齐,做“剂”,为方剂的意思。在这里指针刺的部位和深浅应与时令的特征相适应,相协调。
⑥致气:邪气凝聚不散的意思。
体表寒热,疼痛不能接触床席,毛发枯燥,鼻孔发干,汗液不得出,治疗时应取足太陽经的络穴,以补手太陰经诸穴的不足。肌肉寒热,则难免肌腱疼痛,毛发焦枯,唇舌干燥,汗不得出。应取足太陽经在下肢的络穴,散放出淤血,以补足太陰经,汗就得出了。
骨骼寒热,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若是牙齿还没出现枯槁的现象,当取足少陰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如牙齿已现枯槁,便是不治的死症。至于骨厥病的诊治也是这样。患骨痹的,全身骨节不能自由活动,疼痛异常,汗出如注,心中烦乱。治疗时可取三陰经的穴位,针刺用补法。
身体被金属利器所伤,血流甚多,且又受风寒的侵袭,或者从高处跌落,以致肢体懈怠无力,这叫做体惰,治疗时可取小腹脐下的三结交,(三结交,指胃经、脾经、任脉三经相交处的关元穴——译注)厥痹,是厥逆之气上及腹部,治疗时可取陰经或陽经的络穴,但必须察明主病的所在,在陽经用泄法,在陰经用补法。
颈侧的动脉是人迎穴,人迎属足陽明胃经,在颈筋的前面。颈筋后面是手陽明经的腧穴,名叫扶突。再向后是手少陽经的天牖穴。天牖后面是足太陽经的天柱穴。腋下三寸处的动脉,是手太陰经的腧穴,名叫天府。
陽邪上逆而头痛,胸中满决,呼吸不利,当取人迎穴治之;突然失音,喉舌僵硬的,当取扶突穴刺之,并针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耳失聪,目不明的,治疗时取天牖穴。突然发生拘挛、癫痫、眩晕、足软支撑不住身体,治疗时取天柱穴。突然热渴,腹气上逆,肝肺二经内蕴的火邪相互搏击,以致血逆妄行,上溢鼻口,治疗时取天府穴。以上五穴,即所谓的天牖五部。
手陽明大肠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叫做大迎,所以下齿龋痛应取大迎穴,其恶寒的,用补法,不恶寒的,用泄法。足太陽膀胱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名叫角孙,所以治疗上齿龋痛,应取角孙穴及鼻和颧骨前面的穴,在刚发病的时候,如果脉气充盛,就要用泄法,反之则用补法。另有一说,可在鼻外侧取穴施治。
足陽明胃经有夹着鼻子循行而入于面部的,名叫悬颅。其经脉下行属于口,上行的由口入系于目本。应根据发病的部位取穴,泄有余,补不足;若取之不当,则可能泄不足,补有余,而适得其反了!足太陽膀胱经过颈入于脑部,直接连属于目本的叫做眼系。若头目疼痛,可在头项中两筋间取穴。此脉入脑后,分别联属于陰陽二跷脉,陰陽交会,陽入里,陰出外,交会于眼的内角。如果陽气偏盛,则两目张开,如果陰气偏盛,则两目闭合。
热厥证,取足太陰脾经、足少陽肝经进行治疗。寒厥证,取足陽明胃经、足少陰肾经进行治疗,都应该留针。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中烦闷的,当取手太陰肺经穴。针刺正气虚的病症,应顺着脉气的去向施以补法;针刺邪气实的病症,应迎着脉气的来向施以泄法。
春季用针取穴于络脉;夏季用针取穴于肌肉与皮肤间;秋季用针取穴于气口,冬季用针取穴于经脉。凡此四时行针,应与时令的特征相适应、相协调。取络穴脉穴可治皮肤,取肌肤间穴可治肌肉,取气口穴可治筋脉,取各经脉之穴则可治骨髓和五脏诸病。五脏在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伏兔其一,小腿其二,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所行处——译注)其三,五脏输穴其四,项部其五。此五部患痈疽者,为不治之症。
疾病始于手臂的,可先取手陽明大肠经、手太陰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始于头部的,可先取项部足太陽膀胱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部胫部的,可先取足陽明胃经的穴位,使其出汗。针刺手太陰经的诸穴可令汗出,针刺足陽明经诸穴也可令汗出。针刺陰经而出汗过多的,可取陽经穴来止汗;针刺陽经而出汗过多的,可取陰经穴来止汗。
大凡错误用针造成的危害有:一是刺中病邪而留针不去,使病人精气耗泄;二是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针,使邪气凝聚不散。精气耗泄会使病情加重而身体孱弱,邪气凝聚不散则能引起痈疽之症。
癫狂
文中论述了癫证和狂证的病因、证候和治疗方法等,故名"癫狂"。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写之,置其血于瓠[1]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骨癫疾者,颇[2]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挽,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陽,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本段讲述了癫病的分类、病证特点、治疗方法及判断死证的依据等等,对于现代癫痫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指导意义。
[1]瓠音壶,葫芦。
[2]颇音坎是指口外、颊前、颐上的部位,相当于腮部。
眼角向外开裂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内侧靠近鼻的,称为内眦,而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癫病发作时,病人先是出现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目上视,眼睛发红。癫病患者在严重发作之后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天庭部位的色泽来预知其发作。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陽经、手陽明经和手太陰经的穴位,针刺泻其恶血,待其血色由紫暗的颜色变为正常了以后止针。癫病开始发作时角牵引歪斜,啼哭、呼叫、喘喝、心悸等症状出现时,应取手陽明大肠经和手太陽小肠经的穴位治疗,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其牵引的方向,左侧痉挛就在右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右侧痉挛就在左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针刺出血,直到血色变正常之后才能止针。
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出现身体僵硬,脊柱疼痛的症状,治疗时选取足太陽膀胱经、足陽明胃经、足太陰脾经、手太陽小肠经的穴位,放血,血色变得正常之后才能止针。要想很好的治疗癫病,就应该常与患者居住在一起,观察其发病过程中的情况和变化,取得丰富的资料。在发病的时候,观察其症状特点,判断病邪之所在,并断定发病时当取何经穴治疗。到病发的时候,取邪气最盛的经脉,选适当的穴位以泻法针刺,并取其血置于一个葫芦里,下一次这个病人将要发病的时候,这个葫芦中的血就会动起来。如果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病位在骨的癫病,在腮、齿的各腧穴的分肉之间,因邪气壅滞而胀满,骨骼强直,汗出、胸中烦闷,噩大量的涎沫,气陷于下,这是难以治愈的病证。病位在筋的癫病,身体蜷曲,筋脉拘挛抽搐,脉大。治疗时可以针刺颈项部的足太陽膀胱经的大杼穴。若见呕吐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不能治愈的证候了。癫病的病位在脉,表现为突然仆倒,四肢经脉都表现为满胀而纵缓。要是经脉胀满的,就针刺放血,使恶血尽出;若经脉不满,可以灸颈项两侧的足太陽膀胱经,并灸带脉上距腰三寸的部位,这两个部位经脉上的分肉和腧穴,都是可以酌情取用的。如果土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无法治愈的证候。另外,癫病在发作时像发狂一样的证候,也是不治的死证。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陽、陽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视之盛妻盛砷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头、两颇。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后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本段讲述了狂病的病因、症状特征和治疗方法。
狂病的发生,先见情绪低落,感到悲伤,善忘事,容易发怒,常常恐惧,得这种病大多是由过度的忧伤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陰肺经、手陽明大肠经的腧穴放血,直到血色变为正常以后方可止针,还可以针刺足太陰经和足陽明经的穴位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饥饿,认为自己是十分贤德的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以为自己极其尊贵,常常谩骂不休,日夜不停。治疗时应针刺手陽明经、手太陽经、手太陰经、舌下和手少陰经的腧穴,根据病情,以上各条中,凡是经脉气血充盛的,就可以点刺出血,不充盛的就不能放血。
表现为言语狂妄、善惊、好笑、高声歌唱、行为狂妄没有休止的狂病,其患病原因一般是受到了极大的恐惧。治疗时应该针刺手陽明经、手太陽经和手太陰经的穴位。狂病的症状表现为总是看见异物,听到异常的声音,时常呼叫,是由于神气衰少而致。治疗时应取手太陽经、手太陰经、手陽明经、足太陰经及头部和两腮的穴位。狂病患者食量过大,幻视常似见鬼神,常笑但是不发出笑声,是由于大喜伤及心神所致。治疗时应取足太陰经、足太陽经、足陽明经的穴位,配以手太陰经、手太陽经和手陽明经的穴位。狂病属于新起的,还没有见到以上诸证,治疗时先取足厥陰经的左右曲泉穴两侧的动脉,邪气盛的经脉就用放血疗法,病很快就能痊愈。如果是仍然不好,就依照前述的治法针刺,并灸骶骨二十壮。
本段文字讲述狂病的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对于今天的精神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针刺、放血疗法和灸法是治疗狂病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辨证和临证的分析,辨明虚实,以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1],唏然时寒[2]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陰表里,足少陰、陽明之经,肉清[3]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则补之,温则写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与骶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陰。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陰,去血络也。
本段介绍了风逆病和厥逆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1]身漯漯形容身体颤抖如被水淋。
[2]唏然时寒寒战时发出唏嘘之声。
[3]清寒冷之意。
风逆病的表现为突发的四肢肿,全身像被水淋一样发冷战栗,口中发出唏嘘的声音,饥饿时心中烦闷,吃饱后动扰不宁。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刺手太陰肺经和与之相对应的手陽明大肠经,及足少陰肾经和足陽明胃经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发冷,就选取上述经脉的荥穴治疗;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入骨,就针刺上述经脉的井穴和经穴。
厥逆病的表现为腹部胀满,肠鸣,胸中满胀而呼吸不利,治疗时应针刺胸部之下的两胁部的穴位,取穴时让病人咳嗽,同时将手放在胁肋部,感到应手而动的地方就是穴位;再取背部的穴位,用手按压该穴时,患者马上感到畅快。若有小便不通、无尿的症状,就针刺足少陰经、足太陽经,并用长针刺尾骨之上的穴位;若感到气上逆,就针刺足太陰经、足陽明经的腧穴,气逆较严重的,还可以针刺足少陰肾。
经和足陽明胃经上利于行气的腧穴。
正气衰少的病人,全身战栗,说话时还发出唏嘘的声音,身体酸重,四肢乏力,不愿活动,治疗时应补足少陰肾经之气。短气的病人,呼吸急迫短促而不能连续,身体只要有动作就会使呼吸更加困难,治疗时应施针以补足少陰肾经,有血络瘀阻的,就去其血络。
最近涉及专业的文章都无法发布,只能进行一般性科普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