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抗战老兵高凯初老人

  日子久了,有些事便渐渐淡忘了;天下太平了,有些人便慢慢丢下了。但是,有一种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抗战老兵;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记住,那就是日寇的侵略和中华民族八年浴血抗战的历史。

  一次偶然的聚会,我们谈论起抗日的话题,有人说我们周围就有当年的抗日英雄,于是,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邀约于年12月8日去彭泽县黄花镇虎厂坞高家村,拜访九十三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高凯初。

  去之前,我们担心老人行动不便,特意选了个艳阳天。可见面一看,老人完全不象我们想象中那种行动迟缓、耳聋眼花、言谈吃力的样子。甚至在这个冬季温暖的天气里,老人没有烤火,也没有出门晒太阳,而是坐在堂厅的桌子旁看书著传。见我们来了,利索地站起来走出桌前欢迎我们。与老人握手时,我双手感觉老人的手温暖有力。

  老人个子不大,腰板硬朗,背虽有些微驼,但动作连惯性强。由于平时不抽烟饮酒,采访过程中没见过老人咳嗽哮喘,健谈时的精神气使你忘了眼前的人是个耄耋老人。与老人接触时,除了从他那清瘦的脸上看到一丝少有的淡定和自信外,我完全看不出他身上曾经有过兵的杀气。可我能从马英九给他颁发的中日两军首领签名的“降书”里,看到了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场景;我能从马英九颁发给他的“抗战老兵”证书中,看到了当年无数英雄前赴后继奔赴抗战前线的身影;我能从马英九给他颁发的“抗战英雄纪念章”里,体会到了无数英烈当年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洗雪国耻的英雄气慨;更能从政府为他颁发的“抗战英雄,民族脊梁”八个大字中,看到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敬重。

  年高凯初老人出生在一个清末秀才家庭。年武汉会战失败后,老人目睹了日寇在家乡烧杀抢劫的悲惨景象。家破山河碎,人民被蹂躏,当年的难民歌:“日本鬼子的大炮,轰坏了我的家,枪杀了爸爸,又拉走了妈妈。吃又吃不饱,衣服又遮不住风,破庙里挤满了一群可怜的难民……”就是那时真实的写照。逃难离村时,年少的高凯初曾经对村立誓:长大杠枪报国,不扫尽倭寇,誓不回乡!

  在躲反逃难的过程中,幸喜得到大哥(大哥当年是国民党军少将师长)的帮助读完高中。临近毕业又得到同学舒昌龄母子的帮助,考入国立中正大学语文系。怀着一腔热血,在“烽火漫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受着空前的浩劫。我们在苦难中长成,我们在大时代的熔炉里锻炼,长成一个革命的青年……”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感召下,于年春,与七八个男女同学一起参加了“第三战区知识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入伍接受训练。至此,高凯初与无数的知识青年一道,踏上了抗日的征程。

  这是一条千万个中华儿女用热血和生命开辟的民族抗日之路。那“立马富士山,笑看樱花落。”“相期直捣东瀛日,杀尽倭寇并辔还。”的悲壮诗句,体现了当年高凯初一代青年对祖国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或许,今天的我们无法亲身体验英雄们当年奋勇杀敌的经过,那就让老人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们是怎样地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吧。

  那次结训后,当全部女同学和被筛选下来的部分男同学知道他(她)们将不会派往前线,而是被遣返原籍学校时,这些热血青年们用绝食的方法争取上阵杀敌的机会。

  幸运的是高凯初与另一部分男同学被留了下来,改编成“军政部教导五团”,由团长敖建畴率领,于年夏季开始出国长途的行军(教五团原意是出国印度缅甸接受新式武器装备和先进军事技术训练的知识青年)。后来,由于时局紧张,教五团被遣编。然而,教五团的同学却集体报考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在一位姓卢的同学帮助下,高凯初顺利考入中央军校第三分校二十期步科,这样更加坚定他投入到惨烈的抗日战争最前线。

  在奔赴杀敌的战场时,仇敌就在眼前,自己则眼睁睁地看17、18、19期的战友上阵杀敌,而20期则被留在原地待命。此时的他们不再是学生兵可以绝食,而是经过正规军校训练出来的高素质军人,而军人只有执行军人的铁的纪律:服从!

  一波三折的军旅征程,并没有消沉他的意志,反而在“他年血洗东瀛日,笑指余烬并马看”诗句的激励下,战胜病魔,始终坚定地继续投身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几十年过去了,从老人撰写的回忆录里知道,他没有忘记当年国家被日寇侵略的耻辱,没有淡忘当年为争取民族解放英勇抗战的激情。更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牢记这段血泪史,用全部的精力,仍在编写回忆录,将“当时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战争风云补叙出来,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知道生长在当时一代青年人的心态处境,在民族存亡与尊严面前和个人的未来方面,所做出如何的选择。”以激励民族青年发奋图强的意志。

  历史已经落满尘埃,但仇恨不能淡去。许多老人已渐渐逝去,但英魂还在徘徊。应该记住70年前的历史,应该感谢那一代英雄,是他们挺起胸膛抵御了敌人的子弹,用头颅撑起了今日的蓝天。

  不能忘记民穷国弱被欺凌的耻辱;应该珍惜老一辈用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换来的幸福。

  人民记住你们——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勇士。让中华子孙,继承老一辈的志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继续奋斗。

  国不可亡,史不可灭。走访英雄,回顾历史,告诫人们,警钟长鸣!

  写在.12.20.

  

个人简介:谌文,农民工,网络自由撰稿人,年6月接触写作至今,在网站以“素墨清风”的名义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近百篇。

  

(图片摘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第二届苏门山杯文学征文启事

“苏门山文艺”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