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小儿的异常步态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组合存在。   

1.剪刀步状

剪刀步态即两腿交叉,双足尖着地,形似剪刀样。是小儿脑瘫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锥体束损伤,导致大腿内收肌肌群(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股薄肌)肌肉痉挛而引起。

2.膝反张

膝反张又称膝过伸或膝反屈畸形,是在静止直立或行走时呈膝过伸现象。正常时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接近零度,超过5°即为膝反张。膝反张是脑瘫的典型步态之一,严重影响患儿步行能力。膝反张的测量方法:膝关节最大伸直度可以用标准的侧面X光照片,正常时股骨大转子与外踝之间连线经过Ludloff三角形下面稍后,若经过其前方证实有膝反张,可测出股骨长轴与胫骨长轴所行成的角度。10°以下:轻度,中度10°~30°,重度30°以上。

临床上膝反张的常见原因:①代偿性膝反张是因为尖足,患儿为保持身体的重心,使身体前倾而出现膝反张。②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减退,膝关节控制能力差。③膝关节本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3.尖足

尖足有生理性尖足和病理性尖足,即正常的和异常的。

生理性尖足:一岁以内正常婴儿,在生长发育阶段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尖足,主要在4个月左右扶站立位蹦跳阶段和10个月左右开始持续站立阶段,随着生长发育尖足会消失,这种即为生理性尖足。生理性尖足需要发育儿科医生的密切随访和观察。

病理性尖足:由于病理性尖足往往提示小儿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需要引起家长足够重视。

生理性尖足与病理性尖足的鉴别需要结合多项检查,包括肌张力、肌力、足背屈角检查等。病理性尖足的足背屈角往往大于正常值或者快慢角之差大于10°。

病理性尖足多由于小腿三头肌、跖屈肌痉挛而使踝关节跖屈挛缩造成,步行时足前部在站立相中触地时间百分比增高,承受压力增大,日久易形成外翻扁平足。

4.足内、外翻

正常小儿在行走时也会出现足部的轻微翻转。足部在正常范围内的翻转有利于在身体重心前移的情况下保持足踝的稳定性。

但是当足内、外翻的情况长期存在时,容易造成足部受压较集中的部位产生胼胝,骨骼发育变形,进一步引起其他步态异常,因此,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足内翻:与足内翻畸形相关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长伸肌和腓骨长肌。当患儿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等肌肉痉挛程度都较高时,则步行时会出现足跟外侧先触地或者足前部外侧缘承受压力增加的情况,日久易形成足过度内翻。

足外翻当患儿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肌力减弱或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肌张力增高时,即会造成患儿足外翻。严重足外翻者可导致两腿长度不等,跟距关节疼痛和踝关节不稳。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踝关节蹠屈导致肢体廓清障碍(膝关节和髋关节可产生代偿性屈曲)。

下肢异常步态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较多,在进行康复治疗之前,应先进行检查评估,通过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的康复手段,缓解下肢肌肉痉挛或增强下肢肌力,改善畸形,纠正异常步态,恢复下肢功能性活动。

由于儿童身体处于不断生长阶段,脑瘫等运动发育障碍所导致的下肢异常步态会随着身体的发育而逐渐加重,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是最有效的康复方法。

吉林大学发育儿科儿童康复中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