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写了点抗阻训练的东西,这次我们聊下跑步。对于跑步,部分人肯定嗤之以鼻,不就是跑步吗,我每天都在跑。且生下来就会,还需要讲吗?持这种观点的小伙伴,可以理解,我也较认同。不过我要在这里给大家讲解的更多是技术分析,如果您也经常跑步,且没有伤病,运动表现也很好,那就当成看热闹,如果您自从跑步开始,就伤病不断,疼痛缠身,那就耐心看完。
我的老师杰夫说过,跑步是人类学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即使汽车工业在发达,我们也不能让这项功能退化掉。首先,健康体适能的重要一项标准(心肺功能),我们要从跑步当中进行训练和提升,从而保证我们正常的心脑血管健康,和好的脂肪比例(由于现在的高热量饮食)。另外,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代步工具,不过对于人体的运动系统(多块肌肉),需要很好的协调运动,这种协调会有个既定的模式;也就是相对固定的收缩习惯,神经需要针对该项运动进行很好的协调和募集,这是需要通过训练才可以达到的。
我们可以把行走、跑步分为三个阶段。触地-支撑-摆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这项运动都尤为重要。
触地:对于这个阶段,走路和慢跑、急速跑。的触底模式有所区别。
走路-足跟触地
慢跑-全掌触地
(下图中的跑步姿态就是明显的足跟触地)
急速跑-中、前足触底
这种区别很好理解,因为神经传导的对手是速度,当走路的时候,神经传导有足够的时间,让足跟触地进行过度到中足、前足、脚尖。对于慢跑来说,如果依然保持足跟触地;第一、这时候就会出现刹车效果,如下图,前脚落地的时候,足跟触底表现为减速角度第二、对于足踝部,足弓会有较好的缓冲机制,因为跟骨预先落地会导致下肢少了一个缓冲关节,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足跟痛。下肢有两个较好的缓冲关节或者说联合关节。(膝关节、足弓、)。急速跑的时候,因为速度和动作分离加大、步幅增加、神经募集速度的原因,最好的触地一定是中、前足。(跑步中的中足触地)不过大部分人亦然是足跟触地。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损伤。
支撑:支撑又分为前中后期,这里不详细讲解,不然小伙伴会听不懂。很多人跑步会出现一个状况,就是前胫骨疼痛,或者跑步中途就会胫骨前肌胀痛到无法继续完成跑步。就是支撑出了问题。第一、支撑期前期出现背屈(勾脚尖);第二、支撑期末期出现跖屈(绷脚尖)。且都是在负重情况下完成的。所以。在每一个支撑期,胫骨前肌出现了一次向心收缩和一次离心收缩。可以想象,在一个小时的跑步当中,需要完成多少次这样的肌肉训练。其实这也是很多人跑步小腿粗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损伤。例如:(胫骨夹)
摆动:这里先把汽车的底盘与轮子的概念放在这里。摆动分为前脚摆动和后脚摆动。如果前脚摆动不足也就是屈髋不足。看起来就想趴着跑步。这种跑步姿态,我们又叫后面力学跑姿,如果没听懂的,我这样说你就懂了,这样的跑步姿态容易腿粗,尤其小腿粗;如果后脚摆动不足,看起来就像是坐着跑。这种人相对趴着跑,比例稍少。不过依然影响跑步的表现。底盘:在这里我们指的是骨盆,对于骨盆,我们不希望它出现摆动和晃动,因为这样会泄露能量,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还有、在跑步的时候,我们需要身体在正确的方向上运动,也就是所有的摆动都在矢状面上,跟跑步的方向运动是一致的,而不会有冠状面上的动作,(至少在冠状面上出现的动作其实是可以忽略的)减少不必要的能耗,理想的跑步姿态不会在冠状面也就是两侧进行摆动。
身体位置:对于跑步,我们除了前期的加速,不会无休止的加速。所以我们的躯干不会是前倾位。另外后面力学过多的跑者回过度的身体前倾,因为前馈机制不够的原因。
如果对上述的动作,小伙伴行反复训练和注意,会对喜爱跑步的小伙伴一定的帮助。当然,对于跑步,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