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清胃升麻汤
蒋健/上海中医院伏火不宜壅埋,郁而火旺,透则火解;伏祸不宜包藏,隐而祸甚,治则祸散。
疗疾与立身同理,行医与治世共性,见微知著,以全天道。
“口疮”为可发于口腔黏膜任意部位的浅表性溃疡,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若口疮经常发作或此起彼伏则称为复发性口疮。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多样,有认为外感六淫燥火,脏腑内伤热盛是其致病主因;亦有如《景岳全书》所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病因病机虽非可一概而论,但以实火虚火居多。此疾虽小,颇不易除。笔者治疗口疮喜用清胃升麻汤,此方出自《万病回春》,由升麻、山栀、防风、白芷、茯苓、川石斛、甘草七味组成,功效在于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口为足阳明胃经所处之所,口疮为胃经伏火循经上炎。对此,主用升麻、山栀清泄胃中伏火积热。或曰升麻有“升”的作用,通过升麻升而能散的作用,使郁遏之伏火易于宣达,从而易于被熄灭。联想灶中伏火或老式煤炉中伏火,柴草或煤灰壅塞于下,通过爬灰,使气透而升,不仅不易灭火,反而使火愈壮而已。如欲灭火,趁火郁伏之际,直接浇水或再加密不透风之物压之,使郁火更郁、伏火更伏,岂非更易灭火?笔者从大量其它使用升麻的古方中体会到,升麻本身即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便古人用于发表透疹,安知非清热解毒的功能在直接起作用?至于升麻对口疮有效验,古籍早有记载。《别录》曰:“升麻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药性论》曰:“升麻……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来去如风,其状类“风邪”。据此,方中白芷、防风疏散风邪。口疮局部有(炎性)液体渗出,为“湿胜”表现,白芷正可燥湿排脓生肌止痛。口疮反复发作,必致气阴两伤,故以茯苓、川石斛、甘草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扶正以驱邪。值得一提的是,方中甘草并非光光扮演“调和药性”之“国老”作用,甘草泻心汤以此为主药,也是治疗口疮的常用有效方,是以知甘草乃亦是治疗口疮之要药。甘草除了经常扮演和事“国老”角色以外,其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以及益气补中的作用,甘草的这些中药作用往往可以“独当一面”,其用绝对不可小觑。总之,清胃升麻汤药味精简,组方严密,驱邪扶正兼顾。不仅可用于复发性口疮的治疗,亦可用于预防其发作。应用得当并随证加味(此方不宜轻易减味),每收桴鼓之效。现选其治疗复发性口疮的几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案1.口疮并口干沈某,男,76岁,年5月27日初诊。口疮反复发作,神疲乏力。患者口干多饮,年轻时即如此,随年岁增长而加重,经反复检查无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中医诊断: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属阴虚风热型;治以益气养阴,疏风清热;清胃升麻汤合泻黄散加减:升麻15g,山栀15g,防风12g,白芷12g,川石斛30g,茯苓12g,甘草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藿香12g,石膏20g,芦根30g,党参15g,黄精30g,黄芪30g,7剂。
二诊(6月7日):口疮愈,唯仍口干,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改投增液汤加味:生地30g,麦冬15g,玄参15g,枸杞子12g,天花粉12g,葛根30g,知母12g,白芍12g,芦根30g,川石斛15g,补骨脂12g,覆盆子15g,黄精30g,淫羊藿15g,予7剂以善后。
患者口疮反复发作、神疲乏力、口干欲饮,为气阴两伤。清胃升麻汤合泻黄散泻脾胃积热,加桑白皮、地骨皮清解虚热,加黄芪、党参、黄精、芦根益气养阴。二诊口疮已愈,唯口干未解,故改用养阴生津、补气益肾药方扶助正气,以图减少今后口疮复发。
案2.口疮并自汗柳某,男,33岁,年8月24日初诊。主诉:唇内口疮四只,反复发作四月余。白昼易汗出,运动后汗出尤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口疮证属气虚;治以益气敛汗,疏风清热;处方:(1)清胃升麻汤加减:升麻15g,山栀15g,白芷12g,防风12g,茯苓12g,川石斛15g,甘草12g,车前草15g,生黄芪30g,炒白术12g,麻黄根12g,浮小麦12g,14剂;(2)万应胶囊2盒,一次两粒,一日两次(嘱口疮愈后停服)。
案3.口疮并口苦、寐差张某,女,42岁,年5月3日初诊。主诉:易发口疮,尤其于乏力时或经前易发,患有有子宫肌瘤,经带正常。睡眠易醒,每夜3-4次;面部色素沉着,口苦,少腹偶有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口疮证属肝经湿热;治以清肝利湿,安神。处方:(1)清胃升麻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升麻15g,白芷15g,石斛15g,防风12g,茯苓12g,甘草12g,栀子12g,黄芩12g,柴胡12g,生地12g,泽泻12g,车前子15g,当归12g,7剂;(2)鸡血藤30g,小蓟草6g,枣仁15g,三七粉0.5克,7剂,于睡前半小时服用;(3)万应胶囊2盒,服法同上。
二诊(5月10日):口疮愈而未有复发,半夜醒来次数明显减少,仍口苦,小腹胀痛,舌脉同上。处方:(1)龙胆泻肝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栀子15g,黄芩12g,柴胡12g,生地12g,泽泻12g,车前子15g,当归12g,白芍30g,甘草12g,元胡30g,7剂。(2)以上处方(2)续服7剂。
三诊(5月17日):代诊:家族告之患者未有口疮复发,睡眠良好,口苦减少,继予处方(1)7剂。
本案复发性口疮伴口苦,口苦往往提示肝胆经(湿)热,故以清胃升麻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由于患者睡眠障碍,且舌下静脉迂曲,瘀热明显,故予笔者“三七方(处方2)”化瘀养血、安神助眠,嘱临睡前服用。
以上两案均加用了万应胶囊。万应胶囊由胡黄连、黄连、儿茶、冰片、香墨、熊胆、麝香、牛黄、牛胆汁组成;功效清热、镇惊、解毒;主治小儿高热、烦躁易惊、口舌生疮、牙龈咽喉肿痛。用以治疗口疮疗效颇佳,配合服用中药汤药,可加快口疮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