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艳阳高照,想起周一下午的滂沱大雨:办事的路上伞被风吹折了,不得不躲到蛋糕房下避雨。整理过程中看见路上的各色行人:有穿雨衣若无其事慢走的,有撑着歪到一边的伞纠结赶路的,还有索性在雨中狼狈飞奔的……当然更多的人像我一样退避三舍,等车,等人,或整装待发。

该给这段雨景配上什么字幕呢?头脑里闪过一段颇有深意的话:“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如果做不到适应,那只好迴避;如果连迴避都做不了,那么只好放弃。”这大概说出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待事情的态度: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成不成功都要坚持。

回到家整理头绪,想起变幻莫测的心脑血管疾病。最近查房时,碰到了两位等待二次支架(前降支)的患者,仔细询问得知几年前因为服用他汀导致肌肉疼痛无法耐受而停药,拖延3-5年后再次出现心绞痛,这次住院后我们建议其支架。面对诊断结果,我跟患者及家属一样难受,更值得反思:如果肌肉疼痛后处理得当而不是一味停服他汀,十有八九就不需要再次支架了。

他汀因肌损伤不耐受:临床常见,定义草率

他汀是现代治疗学最大的进展之一,然而美玉有瑕,对于极少数患者来说,他汀的副作用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上文提到的“他汀不耐受”,意思就是患者因为出现了副作用(肌肉疼痛)而无法继续服用他汀。

“他汀不耐受”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很多人会把身体出现的不适症状归咎于他汀的副作用。其实远非表面现象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是他汀无奈地背负了莫须有的苛责。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损害可表现为:①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增高;②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增高;③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血肌酐升高,常有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他汀不耐受最常见的表现是肌肉疼痛和乏力,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轻微,但是却容易混淆。比如年龄偏长的老人本就容易“腰酸背疼”等,其肌无力、肌痛等症状往往难以与老年性骨关节和肌肉疾病鉴别,需要根据肌酶和肌肉症状的变化确诊(当然部分患者服药后发生肌肉酸痛症状,虽无肌酶升高,也不能排除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肌酶升高,如创伤、剧烈运动、甲状腺疾病、感染和原发性肌病等,是否真由服用他汀引起要核实。我就碰到了很多“缺钙”的老年人,却把身体不适归咎于他汀,果真是冤枉呀!

他汀治疗相关肌肉症状的发生率为1.5%~3.0%、老年人为0.8%~13.2%。至于严重的肌肉损伤或横纹肌溶解症则更为罕见,约0.04%-0.2%。研究报道显示:应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中每万才会出现1例。如果只是出现了肌酸激酶轻中度升高(并无其他肌肉相关的副反应),就无需停药。

导致他汀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部分:

内因:高龄(80岁),女性,亚裔,患有神经肌肉病,肌病是或肌病综合征家族史,患有肝病、肾病,未治疗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多系统疾病并存;

外因:大剂量他汀长久服用,多种药物合用、刚做过大手术,酗酒、剧烈运动,大量服用葡萄柚汁等。

至少现阶段他汀类药物带来的正向疗效还无法被取代,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不要停用,重点是仔细观察找出病因。以肌肉酸痛为例,如果服用他汀期间出现该症状,应首先检测CK,并与治疗水平前对比。如CK呈进行性升高或肌痛持续甚至加重时,再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减少他汀剂量或暂时停药(可选择不同剂量、不同类型的他汀类药物或间断用药),必要时再根据实际情况换成非他汀类药物。

●说到此,讲一个我亲自诊治过的病例:刘大姐今年60多岁了,医院就诊,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服用他汀。约半年后出现肌肉酸疼就擅自停药。后来她因再度心梗而入院,在缓解症状并排除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后,我仍劝说她坚持服用他汀。

过了几个月大姐再次找我说血脂控制的还算正常,可是身体不舒服坚决反对继续服用他汀。我也只好妥协并为她减了药量,之后又改成隔天吃。因血脂水平不达标,加用了一种非他汀类药合用,现在来看血脂水平基本达标,身体也逐渐复原。

PS:像刘阿姨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很多患者在最开始的阶段就果断停用了他汀。其实这不是最好的策略,即使没有出现更严重的结局。我们要做的是把危害风险降到最低,不然等到“支架后再支架”就追悔莫及了。

临床上接诊的很多患者在服用他汀前就已罹患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经过详尽的检查和数据分析后选择适宜剂量的他汀。当然在这之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我的决策和可能发生的情况,避免患者被一些耸人听闻的“副作用”误导。

亚裔人群的思维比较细线条、敏感度高,所以能够创造出璀璨的文明。体现到用药上亦是如此,有时候大家也应该咬咬牙多坚持一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载来源:汪芳心视界







































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