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是初三学生中考的紧张准备期,莘莘学子不仅要学好理论课,还要练好身体,可真是为难他们了,呵呵!不少学生平时锻炼方法不当或体质较差,经常主诉小腿内侧疼痛,其实这是临床常见的胫骨疲劳性的骨膜炎,这是神马病?听我道来~~
作者:殷浩
来源:医学界骨科频道
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是胫骨骨膜对运动负荷过大的一种炎性反应,国外又把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称为ShinSplint。胫骨内侧缘中下1/3交界处为多发部位,以小腿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初参加运动训练的青少年。
1、损伤原理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过多踏跳和后蹬跑,使小腿的屈拇(趾)肌群和胫后肌不断收缩、刺激和牵扯其骨的附着部分,使该处骨膜和骨质的正常连系遭到破坏;另一种是由于身体在跑和跳的活动中,身体的重力和支撑面(或地面)相互之间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小腿和尺骨,使该部产生的应力受到改变或破坏。在负荷适宜时,上述两种因素能使骨膜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得到改善,骨膜和骨质增厚和加固,对力和应力的负荷能力提高,引起良好的生理性改变。如果短时间内负荷过大,就会引起骨膜下水肿、充血、骨膜下出血,导致骨膜松弛或分离,甚至局部出现骨质脱钙或断裂,引起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如果在患轻度的或单纯性骨膜炎后能及时适当调整负荷,则在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过程中同样可产生适应变化,使承受负荷的能力提高。
2、主要表现
疼痛——开始多在训练后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较重时在运动中,甚至不运动时也痛。
肿胀——急性期多有局部肿胀,以小腿下段较明显。
压痛——在胫骨内侧面、内后缘或腓骨下端较明显,压痛可在一段骨面上存在,也可上下散开,轻重不一。
结节及肿块——在皮下骨面上有小结节或瘀肿,有压痛。
后蹬痛——本病的特殊症状,当用脚尖用力后蹬时,小腿骨即感疼痛。
3、诊断
3.1有典型的运动史
发病前有下肢剧烈运动史,比如大强度正步训练或长跑;有小腿运动疲劳史,有长时间行走,或跑跳过多病史。
3.2症状
本病以小腿中下1/3内侧方处疼痛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初期多在运动后出现疼痛,用脚尖向后蹬地时疼痛剧烈,休息后常症状可缓解甚至消失。若继续进行较大负荷的运动,疼痛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出现跛行。疼痛多为隐痛或牵扯痛;严重时出现刺痛或烧灼感,个别有夜间痛。
3.3体征
急性期多有肿胀,小腿下段更为明显,胫骨内侧多有广泛散在性按压疼痛,胫骨内侧缘中下1/3交界处更为显著,病程长者在此处常触及小结节或肿块。皮肤表面温度正常,外观颜色亦无特殊改变;当患者足尖向后用力蹬地时出现疼痛,而抗阻屈踝、屈趾时则无疼痛。
3.4X线检查
早期X线无阳性体征。反复发作的患者逐渐出现骨膜平行增生变厚,骨皮质边缘模糊粗糙等现象。若后期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排列紊乱,应注意疲劳性骨折的发生。
4、防治的措施
4.1调整下肢负荷量
患肢休息时将腿抬高,热水烫洗小腿,按摩,针灸,理疗,局部外敷或注射药物等。小腿应用弹性绷带包扎。
4.2伤后训练
除严重病例或疲劳性骨折外,一般都不必完全停止专项训练,但要调整跑跳训练量,尤其是控制足尖跑、跳、蹬地等动作的量。练习量以不加重原来症状为适宜,经一周左右适应后即可加量;逐步加量,以使小腿负荷能力逐渐提高。伤后训练要用弹力绷带或布带包裹小腿,练习后按摩小腿,烫洗下肢。
4.3预防措施
循序渐进安排运动量,避免局部应力负荷过大,做到动力性动作与静力性动作相结合,上下肢运动交替进行;根据正式活动的内容、个人身体机能状况和当时的天气条件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特别是气候、场地、身体机能等因素;同时要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提高其机能;最后要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投稿邮箱:yxjguke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
内容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