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角肌解剖知识
斜角肌为颈部外侧群的肌肉,位于颈部的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这三块肌肉共同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圆锥面,遮盖着胸廓上口的外半部。
功能:当颈部固定时,斜角肌可提肋骨,使胸廓变大,协助吸气,故属于深吸气肌;当肋骨被固定时,可使颈部向前倾;单侧收缩时,使颈部向同侧屈,并微转向对侧。
一,前斜角肌
起点:前斜角肌在C3~C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特别是在C3、4横突的后结节的起点,其中显著者形成一条肌束从C5神经根下方由后上向前下汇入前斜角肌肌腹。
止点:第一肋骨的上面的斜角肌结节。
神经支配:C4-6颈神经前支支配。
二,中斜角肌
起点:中斜角肌起于C2~C6或C2~C7横突的前后结节,在前结节的起点,有的位于结节顶部,有的位于结节中部,有的位于结节沟底前面,有的位于沟后侧。横突后结节均有腱性起点。
止点:第一助骨上面,锁骨下动脉沟以后的部分。
神经支配:C3~C8颈神经前支支配。
三,后斜角肌
(在中斜角肌的后方,可认为是中斜角肌的一部分。)
起点:自下3个颈椎(4~6颈椎)横突的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外下方。
止点:第2肋骨的外侧面中部的粗隆。
神经支配:C6~C7颈神经前支支配.
前中斜角肌起点与颈神经的关系前中斜角肌起点与颈神经的关系
一,前斜角肌与C5,6神经的关系
(1)前斜角肌起点与C5神经的解剖关系:
①前斜角肌的一部分肌腱肌肉从后结节经C5下方通过。
②前斜角肌在C4横突后结节的腱性起始C5下方通过。
③前斜角肌在C3、C4颈椎横突后结节上的起点形成束状肌条,从C5神经根下方汇入前斜角肌。
(2)前斜角肌起点与C6的解剖关系:
①前斜角肌起于C5横突后结节顶部,腱性部分和起于C3、C4的部分肌肉从C6上方通过。
②前斜角肌起源于C5横突后结节中部,肌性部分从C6下方通过。
③前斜角肌在C5横突后结节的起点,从上方包绕C6。
二,中斜角肌与C5,6神经的关系
中斜角肌起点与C5、C6的解剖关系:
中斜角肌在横突前,后结节的起点,呈短小的肌束,与来自后结节的起点呈交叉包绕C5、C6。
前斜角肌综合征
一,症状病人可有用手搬抬重物或牵拉性外伤史。前斜角肌有局部疼痛和肌痉挛,有臂丛神经卡压出现的患肢放射痛和麻木触电感,高举患肢以减轻上肢下垂的重力时,则症状明显减轻,有的则出现交感神经刺激症状,面色苍白出汗,眼裂增大,眼球突出,患肢发凉,甚者有霍纳氏征。血管受压而血流不畅肢体冰冷、苍白、甚至出现手指发生坏死溃疡。肌肉萎缩,以手肌明显,手部握力减弱。
二,诊断依据锁骨上窝稍显饱满,前斜角肌紧张,肥大而硬韧,局部有压痛,并伴有患肢远端放射痛患肢苍白,皮温下降,挠动脉搏动减弱,浅感觉减退等。
抬举患肢时可明显减轻,下垂患肢或向下牵拉患肢时则症状明显症状。
深呼吸试验(Adson试验)阳性。操作:患者坐位双手放于膝上,深呼吸后屏气,仰头并转向患侧,同时下压患肩,如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锁骨下可听到动脉杂音即为阳性。个别患者,头转向健侧,出现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三,鉴别诊断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颈椎病的压痛一般在颈项背部,而非锁骨上窝,大多伴有一定的头晕症状,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深呼吸试验阴性,X线摄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消失或反弓,椎间隙变小、骨质丧失、颈椎移位等表现。牵引治疗有效。
2,胸廓出口综合征:又称为肋锁综合征,即神经血管束路经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穿过,有时因为第一肋骨高位,使肋锁间隙变窄,尤其是当肩部下垂后伸时引起卡压症状的称为肋锁综合征。本病临床症状基本同前斜角肌综合征,挺胸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但病人的前斜角肌没有压痛,局部无痉挛表现,肩过度外展试验阳性。
3,颈肋(又称第七颈椎横突肥大):本病为先天畸形,临床症状完全与前斜角肌综合征相同,但体检时可以触及局部有硬物突起,X线摄片可以发现颈肋。
4,喙突胸小肌综合征(又称超外展综合征):临床症状与前斜角肌综合征相似,但必须在肩部后伸、下垂、颈部过度后伸和上肢强度外展高举时,才出现压迫症状。
5,锁骨上窝肿瘤:锁骨上窝肿瘤多见于中老年转移性肿瘤,故除锁骨上窝可触及局限性肿块外、病人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和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