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a_4651552.html

在今天的课堂上,正在说胫骨前肌。在操作完胫骨前肌的激活训练之后,也许是这样的酸胀感激发了他的想象,便问:

“Kevin,我又一次跑上坡的时候,小腿前面(胫骨前肌区)出现了同样的感觉,你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跑步时出现了胫骨前肌的疼痛,与其说是疼痛,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胀”、“酸”、“痛”的组合。因为昨天晚上在小区楼下夜跑(共40min)的时候,我左胫骨前肌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刚开始的症状让我感觉要坚持不下去,可是在快跑完的时候,居然没有感觉到这种疼痛。

类似症状的出现,不得不让我深思......

第一,跑步时,是下肢蹬地,推动身体往前。小腿酸痛还合情合理,胫骨前肌的收缩既不能产生“蹬地”的力,也没有其他地方需要胫骨前肌过度用力,为什么它会酸痛?跑平地会痛,为什么跑上坡也会痛?

第二,为什么刚开始跑的时候这种痛感最强烈,反而在跑完40min后,越到后面,越感觉不到胫骨前肌的痛感?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惑?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做出如下回答:

1.关于第一个问题........

跑步时,身体从腾空到落地,会有两种比较常见的落地模式。第一种是直接前脚掌落地,再蹬地(俗称:踮脚跑);第二种是脚跟先落地,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再脚跟离地,前脚掌蹬地。

在上坡跑时,第一种落地模式容易出现。此时,脚跟不着地,全部由前脚掌落地后蹬地,通过小腿跖屈肌群(主要是: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等)发力,实现身体往高处的运动。在上坡跑时,小腿跖屈肌群需要发挥比在平地跑时更大的收缩力量;同时,胫骨前肌也需要比在平地跑时更大强度的收缩,将足部勾起(背屈)。

小腿后群跖屈肌与胫骨前肌互为拮抗肌,因此,当小腿跖屈肌发挥更大收缩力量时,胫骨前肌需要提供更大的对抗力,以实现关节前后力的平衡,无形之中增加了胫骨前肌的负荷。再者,勾脚尖的动作,也大大增加了胫骨前肌的收缩负荷。两者结合,使胫骨前肌不堪重负,只能负重前行。

第二中落地模式在平地跑时是最常见的,也是目前大家公认最科学的。在日常生活中,胫骨前肌常常不如小腿三头肌那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也删掉了它在训练计划中的位置。

正常人体的关节在前-后、左-右等总处于相对平衡的张力状态,当一个方向上的张力增加时,相反的那一次也会相应比例的增加,以实现一个新的平衡。小腿后侧跖屈肌群的力量远远大于背屈肌群力量。仔细观察人体结构,不难发现:小腿后侧跖屈肌群在脚踝的平衡杠杆处,占据着省力杠杆的优势;然而,背屈肌则没有。第二,在完全激活的情况下,小腿跖屈肌的肌力增加潜力远远大于前侧的背屈肌群(可不要忘记:跖屈肌中,腓肠肌可是白肌纤维比例相对较高的一个高级物种,而前侧的背屈肌基本都是与维持姿势有关的慢肌纤维比例较高的物种)。因此,不管时在生物力学结构优势方面,还是肌纤维比例等与生理学相关的功能上面,背屈肌的肌力储备不足,会在激活跖屈肌后,完全地打破这个平衡系统,导致弱者被欺(胫骨前肌疼痛)。

2.关于第二个问题......

如果第一个问题能理解透,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更简单了。跑步前期,大家都由足够的能量区消耗,因此,该用力的会用力,该受罪的还需要忍。但是,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能量的消耗减少和快肌纤维的疲劳,这场耐力竞技,最终只留下更多的耐肌纤维角逐。因此,快肌纤维的弱化,让这个失衡的状态得到些许的缓解,而弱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适应。因此,新的平衡最终得到了适应,疼痛得到减轻,甚至是消失。

(注:该处只说明胫骨前肌的疼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趾长伸肌是否会出现同样的症状?暂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