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这位妙音菩萨,因为在过丢无量劫中,曾经用十某种伎乐及八万四千宝钵,供养云雷音王如来,所以得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相等的一切大三昧。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中放出肉髻和白毫二光,照耀东方净光世界中的妙音菩萨身上。妙音菩萨便对净华宿王智佛说:‘世尊!我现在应该去娑婆世界,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我又想见文殊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等等诸大菩萨。’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
在这个时候,净华宿王智佛告诉妙音菩萨说:‘你到娑婆世界去,不要轻视彼国的一切,更不可生下劣的心,不要有这种的思想。’修道人,切记不要有优越感,贡高我慢,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这是错误观念。修道要有慈悲喜舍的精神,一视同仁。
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净华宿王智佛又叫一声:‘善男子!那个娑婆世界的国土,有高低不平的大地,有土山,有石山,充满了杂秽恶浊,很不清净。那世界中的佛身,才有一丈六尺之高。一切菩萨的身形,更为矮小。妙音!你的身高,有四万二千由旬,我的身高有六百八十万由旬。你的身相第一,既端正又庄严。有千百万的福相,身放清净光明,特别殊胜而妙好。是故,你到娑婆世界,不要轻慢彼国。对于佛身及菩萨身的矮小,国土的秽恶,不可生下劣想。’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妙音菩萨向净华宿王智佛说:‘世尊!我现在到娑婆世界去,都是凭佛的力量,佛的神通游戏,佛的功德智慧,所庄严所成就,我才能到娑婆世界去,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我绝对不会轻慢彼国,不生下劣之想。’
菩萨有权教菩萨和实教菩萨之分别。权教菩萨的智慧浅陋,没有实教菩萨智慧深,所以容易生轻慢的心。如果生轻慢想,便会堕落。所以净华宿王智佛,再三叮咛妙音菩萨,不可生轻慢心,就是和他同去的菩萨众,也不可生下劣心。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在这个时候,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也不动摇,便入三昧中。以三昧的力量,来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灵鹫山)。离释迦牟尼佛的法座不远之处,就化作八万四千大宝莲华(代表八万四千法门)。这些莲华,都是用阎浮檀金做为华茎,用白银做为华叶,用金刚做为华须,用甄叔迦(赤色宝)做为华台。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见到这种殊胜的莲华出现,不知其因缘,乃请问于佛:‘世尊!这是什么因什么缘,现出这样祥瑞的境界呢?有若干千万的莲华,它的茎是用阎浮檀金所成,它的叶是用白银所成,它的须是用金刚所成,莲华台是用甄叔迦宝所成。这是怎一回事?祈世尊慈悲,为我们说其因缘。’
妙音菩萨现出这种祥瑞境界。为什么文殊菩萨不明白?他们都是等觉菩萨,地位相同,神通相同,岂有不明之理。这是因为文殊菩萨代表法华会中的大众发问,并非真的自己不晓得。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这位妙音菩萨,他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从东方净光庄严世界,净华宿王智佛国而来,率领八万四千菩萨一起来娑婆世界。为什么?因为要供养我、亲近我、礼拜我。也想供养法华经,听受法华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
文殊菩萨又向佛言:‘世尊!这位妙音菩萨,他在过去生中,种值什么善本?修行什么功德?而能有这样大的神通力呢?他修持什么三昧?唯愿世尊,为我们大众说出三昧的名字。我们大众也想要修持这种三昧法门,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大神通力。修持之后,才能见到这位妙音菩萨的色身或大或小,他的威仪进止是怎样?’
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文殊菩萨又说:‘惟愿世尊慈悲,以神通力,等那位菩萨来到法会时,使我们能和他相见。’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在很久以前,就灭度的多宝如来,他可以顺着你们大众的要求,令妙音菩萨,现其色相,和你们见面,达成你们的愿望。’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在这个时候,多宝如来对妙音菩萨说:‘善男子!来啊!有位文殊师利法王子,他想和你见面。’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赛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在这个时候,妙音菩萨在东方净光庄严世界隐没了。他率领着八万四千菩萨众,大家一起出发,来到娑婆世界法华会,聆听妙法莲华经。他们在虚空所经过的一切国土,皆有六种震动,皆雨七宝莲华。又有百千种天乐,不用鼓动,天乐自然演奏微妙悦耳的音乐。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
这位妙音菩萨,他的眼晴,好像广大的青莲华叶一样,青白分明。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之惴正,更超过这种境界。他的身体是紫磨金颜色,有无量功德,庄严其身。威德非常炽盛,所谓‘有威可畏,有德可敬。’光明照耀一切。无论那一相,都具足圆满而庄严。他的身好像那罗延(金刚力士)那样的坚固,永不会损坏。这就是妙音菩萨的殊胜身相,非为其它菩萨可比拟的。
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妙音菩萨坐在七宝莲华台上,上升虚空,离地面有七棵多罗树(每棵多罗树的有六十尺)之高。八万四千菩萨众,恭恭敬敬的围绕在他的四周,而来到娑婆世界的耆阇崛山上。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众生易度不。无多贪欲。嗔恚愚痴。嫉妒悭慢不。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
妙音菩萨到耆阇崛山之后,便从七宝莲华台下来,手持最名贵的璎珞,价值有百千万两黄金,供养释迦牟尼佛。来到佛所,五体投地向佛顶礼,奉献璎珞,然后对佛说:‘世尊!我的师父,净华宿王智佛,他令我向世尊问候。问世尊少病痛少烦恼吧!起居轻安吉利吧!行住坐卧安乐吗?地水火风调和吗?对于世间的事情,还可忍耐吗?对于所有的众生,容易教化吗?众生大概没有太多的贪欲、嗔恚、愚痴吧!不嫉妒,也不悭慢吧!没有不孝顺父母的众生吧!没有不恭敬沙门的信徒吧!’(沙门就是出家的比丘,代表三宝之一——僧宝。)凡是见到沙门,一定要必恭必敬的顶澧。无论他修行如何,都要恭敬。为什么?因为他披袈裟,代表佛法,恭敬他所穿的袈裟。在家人不可批评出家人的过错,否则,种下堕地狱的种子。届时,悔之已晚。凡是佛教徒,一定要恭敬三宝。又问一切众生还有邪见吗?有修道不善心吗?就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能否收摄五情,不被境界所转呢?(五情就是喜、怒、爱、恶、欲,这五种情惑,不容易摄收住。一般众生,多数是恣情纵欲,任意发展。何谓恣情?就是爱怎样就怎样,也就是任性,放荡不羁的行为。何谓纵欲?就是令欲念随便发展,不受管束。)
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妙音菩萨又称一声:‘世尊!所有的众生,他们能降伏一切魔怨吗?(魔有四种:1、五阴魔:色受想行识五个魔,能生出一切的苦恼。2、烦恼魔:贪嗔痴慢疑五个魔,能使身烦心恼。3、死魔:能断命根之魔。4、天魔:能断慧命之魔。)
在久远以前,已经灭度那位多宝如来,他住在多宝塔中,是否也来听妙法莲华经呢?’妙音菩萨既然看见多宝如来住在多宝塔中,为什么还要这样地问呢?因为妙音菩萨代表其师父(净华宿王智佛)问候释迦牟尼佛,所以才这样地问,表示礼貌。因为多宝如来,曾经发愿,凡有讲妙法莲华经之处,他一定前往听法,所以妙音菩萨才这样地问。
妙音菩萨见到七宝塔在虚空出现,他再问讯多宝如来的近况,多宝如来安稳吧!少恼吧!堪忍久住否?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
妙音菩萨又说:‘世尊!我现在想见多宝佛身相,惟愿世尊慈悲,指示我,令我见到多宝如来。’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对多宝如来说:‘这位妙音菩萨想谒见您,可以吗?’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在这时候,多宝佛告诉妙音菩萨说:‘善哉!善哉!你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来听妙法莲华经,并且又见到文殊菩萨以及药王菩萨等,特从东方净光庄严世界来到娑婆世界灵鹫山法华会。’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这时在法会中,有位菩萨,名叫做华德菩萨,他向佛请问:‘世尊!这位妙音菩萨,他在往昔因地之中,种植什么善根?修行什么功德?能有这样的神通力呢?’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释迦牟尼佛告诉华德菩萨说:‘在过去世中,有一位佛,名号为云雷音王佛(智慧如云,能雨大法雨。法音如雷,能惊醒群迷。)及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遍知或正等正觉)等十号具足。他的国土,名为现一切世间,劫名为喜见劫。妙音菩萨在云雷音王佛时,在万二千岁中,曾经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佛,又奉献八万四千个七宝所造的钵。因为这种因缘果报,生到净华宿王智佛的国土,才有这种大威神力。’
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华德菩萨!你的意思及感觉是怎样?在云雷音王佛的处所,妙音菩萨以伎乐供养佛,又奉驮七宝三器。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现在的妙音菩萨。’
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华德菩萨!这位妙音菩萨,他在往昔时,已经供养无量诸佛,又曾经亲近无量诸佛。在很久以来,就种植无量的德本。又遇到恒河沙数相等那样百千万亿那由他的诸佛。’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华德菩萨!你现在只见妙音菩萨的身在此法会中,可是这位菩萨他能示现种种身,到各处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
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
妙音菩萨到各处为众生解说法华经,而现种种的身相。时现大梵天王的身相,时现帝释的身相,时现自在天的身相,时现大自在天的身相,时现天上大将军的身相,时现毗沙门的身相。
或者现转轮圣王的身相,诸小王的身相,长者的身相,居士的身相,宰官的身相,婆罗门的身相,比丘的身相,比丘尼的身相,优婆塞(近事男)的身相,优婆夷(近事女)的身相,长者妇女的身相,居士妇女的身相,宰官妇女的身相,婆罗门妇女的身相,童男的身相,童女的身相。总而言之,应以何身得度者,而现何身为说妙法莲华经。为什么?因为身份相同,容易教化,令众生没有自卑感。
或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
妙音菩萨为说这部经典,随机而现其身相,或者现出天龙八部的身相,或者人非人的身相。宣说妙法莲华经,教化一切众生。
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妙音菩萨能在三界二十五有之中,地狱、饿鬼、畜生以及盲聋喑哑等的众生,不得闻经,都能以神力,救济他们出离障难之处,能见三宝,度一切苦厄。妙音菩萨不但在三途八难中救拔众生,乃至到国王的后宫,变为女人身,为妃嫔宫娥婇女说妙法莲华经,令她们离苦得乐,并可以在来生转为男人身。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华德菩萨!这位妙音菩萨,他能救护娑婆世界所有的众生。这位菩萨,虽然现这样种种变化的身相,在这娑婆世界为一切众生说此经典,可是他的神通变化的智慧,没有损坏,也没有减少。’
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这位菩萨,他用种种智慧光明,来照耀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应该知道的佛法。不但在娑婆世界是这样的情形,就是在十方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世界中,也是这样。由此可知妙音菩萨的慈悲,如何的广大无边。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
假使有应以声闻身形得度的众生,就示现声闻的身形,为他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形得度的众生,就示现辟支佛的身形,为他说法。应以菩萨身形得度的众生,那就示现菩萨的身形,为他说法。应以佛身形得度的众生,那就示现佛的身形,为他说法。
还有很多的众生,随顺应该得度的因缘,而为他示现身形,教化他们,而为说法。乃至应以入涅槃身形得度的众生,那么,就示现涅槃相而度之。
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佛又叫一声:‘华德菩萨!这位妙音大菩萨,他所成就大神通的智慧之力,事实就是这样的境界。’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在这个时候,华德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这位妙音菩萨,他所种的善根,太深厚了。世尊!这位妙音菩萨,他住在什么三昧?而能有这样的神通变现呢?能到处变现身相,为众生说法,度脱众生?’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佛告诉华德菩萨说:‘善男子!这种三昧,名叫做现一切色身三昧(不动道场,而能现一切众生的形相,为之说法)。妙音菩萨住在这种三昧之中,能这样饶益十方世界无量众生。’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在说这品妙音菩萨品的时候,同妙音菩萨一起从东方净光庄严世界而来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位菩萨,他们同时皆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就是在这娑婆世界中的无量菩萨,也获得这种三昧的定力,以及陀罗尼的法门。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在这个时候,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塔之后,便返回东方净光庄严世界本国土去。在沿途所经过的国土,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又雨宝莲华,又演奏百千万亿种种的伎乐。非常隆重,表示欢迎。
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
妙音菩萨返回本国之后,便同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到净华宿王智佛的处所。为向佛报告经过的事项,便对佛说:‘世尊!我到娑婆世界去,已经饶益一切众生。我们皆见到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塔,我们已经礼拜和供养。’
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我们又见到文殊菩萨、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等诸大菩萨。也令同我一起到娑婆世界去的八万四千菩萨,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佛说妙音菩萨来往品的时候,在法会中有四万二千天子,他们都证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也证得法华三昧。
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这一品名叫做普门品,有很多的意思。现在先讲这个‘药珠’。因为‘药珠’,所以说‘普门品’。什么叫‘药’呢?‘药’就是药王树;什么叫‘珠’呢?‘珠’就是如意珠。什么又叫药王树?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来的柴,就担到街市去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看到他这一担柴里面放光,于是就把他这担柴买回去。到家里把柴打开来一看,里面有一棵药王树。这医生得到药王树后,无论任何疾病,只用这稞树在病人身上轻轻一敲,或者轻轻一打,无论什么病就完全好了,救了不少人。就因为这样,所以叫‘药王树’。
‘珠’,就是如意宝珠。什么叫做如意宝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也就是令你欢喜、满意。满足你的要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东西,如意珠就现出好的东西来,不用你去买。你想要穿好的衣服,只要你对这如意珠想一想:‘我要一件最美丽、人间最稀有的衣服。’这时如意宝珠就现出你所欢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要房屋,它也可以现出来。你想:‘晚间我想住一间最豪华的房间。’这宝珠就现出房子,这一夜住宿以后,第二天房子也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你想吃东西,如意珠所现出的东西,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恰到好处。你穿衣服,也不必预备衣架子,只要把衣服脱下,它就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所以叫‘如意’。如意珠有多大呢?是很小的一粒珠,可以随时带在身上,又不重、又不占地方,所以叫如意珠,遂心如意,妙到极点。总而言之叫‘如意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就等于这棵药王树,这颗如意珠,能遂心满愿。只要你能诵念普门品,所求的事情,就能满愿。但可不是今天念,明天就有功效。必须先打一个稳固的基础,如造楼房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楼房也就没有法子建造了。‘普门品’虽然好像药王树和如意珠这么灵感,这么不可思议,可是你要先念普门品,天天念,念得观世音菩萨他认为你合格了,认为你有这个诚心了,然后你就所求如意,遂心满愿。不是说平时也没有念过,到时候就想求感应,即刻便有灵感。那一定要你平时用功修行,到时候‘普门品’就好像药王树、如意珠,有不可思议的微妙,不过首先要自己去念。有人说:‘佛教里面有太多东西要学了!又念楞严咒,又念大悲咒,现在讲“普门品”又要念普门品。这么多功课,我们那有一这么多时间呢?’你不需很多时间,只要每天少睡一个钟头、少讲一点闲话,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满愿,说我无所愿求,我没有贪心、嗔心,也没有痴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没话可讲了。要是你觉得将来或者会遇到什么事情,想求观世音菩萨或者佛帮忙,那你就应该多学一点佛法。佛法犹如大海,你连一滴都未喝就嫌多了,那将来这大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过,只要尽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饮多少,佛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应尽你的力量来运用佛法。因为‘药珠’的意思,所以要说这普门品。还有一个意思,叫‘显密’。‘显’,就是明显;‘密’,就是秘密。这缘起你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的时候,得到明显的感应;有的时候,得到秘密的感应。明显的感应,就是人人能看见、人人都懂得。譬如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在普门品上说:‘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述耳根圆通时也说:‘火不能烧,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坐在房里,一心一意念观音菩萨,而无意中着了火,这时只要你能诚心念观音菩萨,那么纵使邻居的房子烧了,你的房子也不会烧的。但这要无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点一把火试试看,我的房子会烧吗?那是必定会烧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想试验观世音菩萨,就因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试一试。就好像有个人有一位朋友,想知道这位朋友对我是否有真心,是不是个‘拾金不昧’的好人。于是等我这位朋友来了,便故意把五百块钱放在地下。我不必看着他,他要是个好人,就不会把钱拿走。为什么你要试验你的朋友?就因为你对这朋友没有真正的认识,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试验他。观世音菩萨在经上说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若对这点没有信心,观世音菩萨也不会来管你这么多闲事。你想自杀去跳海说:‘我跳进大海中,看看是否得到浅处?’假如你以试验来推测观世音菩萨这种神通妙用,这表示你对菩萨没有信心。你若对菩萨没信心,他可是不愿意多管闲事的。你说:‘我不试验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知道了一天还是要吃饭、穿衣服,才能活着,那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明显,是人人都知道的,如邻居房子烧了而你的房子居然不烧,这不是‘显’吗?大家都知道:‘啊!那个人念观音菩萨有感应的,他信佛真是有点妙处。’有感应了,这就是‘显’。又有秘密的。秘密:是你本来有一个灾难,或者你应该掉到海里被水淹死,但无形中观世音菩萨感应了,令你不会遇到这种危险,秘密地把你的灾难消除了,这就叫秘密。这个人应该被火烧,但因为他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默默中把他的灾难解除了,这也是秘密感应。甚至你坐飞机,本来应该失事;现在交通虽然方便了,但死亡的人也多了。有的时候飞机失事、火车失事、巴士失事,很多人罹难丧命。在这种种情形之下,因为你念普门品,因为你念大悲咒,因为你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便在默默中,又叫冥冥之中,总而言之,就是人所不知道的,他就为你化凶为吉。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此,为了‘显密’的关系,所以说这部‘普门品’。
普门品有‘显密圆通’,显也圆通,密也圆通,显密都得到圆通,所以普门品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普门品有种种妙用,大悲咒也有这种妙用。我说一件感应的事情。在我家乡东北,有一个种田的农人,家里颇为富裕。某年秋天,他把农作物装上车子,运到城市去卖。卖完了食粮便把钱带回来,正在此时,就离家约有三里路的前面,遇到很多土匪在打劫。这个财主看见前面有打劫——怎么办好?逃吗?在土匪的监视之下也逃不了,但若不逃走,一定是被抢。于是乎他就念起大悲咒来,这个赶车的还照常往前去。走到快接近土匪时,忽然看见从土匪里走出来一个人,走到他的车前面说:‘你把鞭子给我,我来替你赶车!’这个人也就让他执鞭赶马车,从土匪旁边走过去,而土匪们好像不见不闻似的,所以也没有打劫他。等这些土匪看不见了,这赶车的人又把鞭子还给他说:‘你现在赶快走吧!没有事了。’这财主一看这个为他赶车的人是从土匪中跑出来的,一定是土匪了,就说:‘先生,你今天对我这么好来救我,使我没有被打劫,请问你贵姓?在什么地方住?将来我好到你府上拜谢!’这个人就告诉他说:‘我的名字叫阿逝孕。’各位念大悲咒时,在大悲咒上不是有一位护法名叫‘阿逝孕’的?在阿逝孕图月里,是在肩膀上长了两只翅膀的,这位护法就叫‘阿逝孕’。可是当时这个财主想:‘啊!谁叫阿逝孕呢?谁呢?’这时他忘记了,忘了这个阿逝孕就是大悲咒的一句咒语,也就是一个护法。等这位阿逝孕走了,看不见阿逝孕了,他才想起:‘啊!这不是大悲咒里面的一个护法叫阿逝孕吗?’于是想去找阿逝孕,也找不着了,不知阿逝孕跑到什么地方去?所以这是大悲咒里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假如这个财主想:‘我念大悲咒看看灵不灵?’阿逝孕也就不会来救他了。正因为他没有考验的心,只抱一个信心:‘我念大悲咒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果然就遂心满愿,没有被土匪打劫。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共有七卷,共分为二十八品,这一品文是二十五品,在经文的本子是第二十四品,因为其中少了一品‘提婆达多品’。这一品显扬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议的境界。在前面讲到‘药珠’,现在再讲‘人法’。什么叫‘人法’?‘人’,就是观世音菩萨;‘法’,就是普门所示现的法门。这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人物。他又说普门示现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的法。这种‘法’叫做不可思议的一种法。因为不可思议,所以叫妙法。因为这个‘人’也是不可思议,故亦可称为妙人。既然是妙人、妙法,方堪名‘普门’,才能名实相符。因为‘人法’的因缘,观世音菩萨才说这‘普门品’。第二种的意思,就是‘慈悲’。因为‘慈悲’的因缘,所以观世音菩萨说这‘普门品’。什么叫‘慈’呢?慈能予乐;什么叫‘悲’呢?悲能找苦。观世音菩萨救众生的七种难,解除三种毒,应众生两种求。这七难在经文里会详细的说明。简言之是:水难、火难、风难、枷锁难、黑风难.....等等有七种。解三毒,三毒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毒。应二求,就是求男、求女这两种求。
众生都有这三毒:贪、嗔、痴。若人多贪,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贪。若人多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人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这个贪讲起来很多。嗔,讲起来也不少。这个痴,正好不多也不少。说它多也不算多,说它少也不算少。什么叫痴呢?简单的说就是愚痴。什么是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见理不真,所以叫愚痴。见到这理论不正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据中国王阳明先生的学说:愚痴的人,乃是因为他未能‘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这个人为什么没有去做呢?就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是知道就会去做。王阳明说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还是没有真知道。若真的知道,就一定会去做的。王阳明在中国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的学说是‘知行合一’:人若真知道了,他一定会实行;没有知道他才不去行。也就是说他要是真正明白了,就不会再做愚痴的事。他为什么做愚痴的事情?因为没有明白。所以我说这是见理不真。试举出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这愚痴的人说:‘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贪花的人,生出愚痴的心说:‘我要这朵花,永远是鲜艳而不凋谢,要这朵花时时都开放着,朝朝都是这么美丽。’那个贪月圆的人就这样说:‘明月何妨夜夜圆?昨天晚上的那个月亮是圆的,若是每一天晚间的月亮都是圆的多好!天天到外面去赏月,这种月光辉映灿烂,也不必点电灯,又省钱,天然的光辉多好呢?’这不是愚痴吗?月有盈亏,花有荣凋。花开就有花谢的时候,月圆就有月缺的时候,这是一种天道循环。好喝酒的人就想:‘我每天去买酒,买威士忌、白兰地,是很贵的,若是地上所有的水池变成酒池,这时候我想饮酒就到那水池取酒,这多方便!’还有贪钱的人,也就想:‘我现在去做工赚钱,非常的困难,如果每一棵树变成摇钱树,树上都结成元宝、美金,若是我想用钱,便到那地方去取,这多方便!’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愚痴的幻想。还有最简单的例子,有个人没有读书,甚至连小学都没有念过,中学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到一个大学博士的学位。你说岂有此理呢!小学都没有读,大学的博士学位怎能就这样给你呢?还有一种人,他根本没有去种田,到时候就想收谷。这都是愚痴!甚至也没有买马票,到时候就想中头彩。这都是一种愚痴的想法。可是一般人多数犯这种妄想不劳而获的毛病,那么该怎么办呢?有这种毛病就应该把它改了。
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这就是一种大悲;也又利乐一切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大慈。因为大慈大悲的因缘,所以才说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有一种,是‘福慧’的因缘。福,观世音菩萨所以能寻声救苦,分辨世间一切的音声:善声、恶声、苦声、乐声、是声、非声乃因为他有真正的智慧。他这种智慧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因为他普门的布施,以这个法施给众生,故他有此福报,而福德庄严。所以这是由于福慧的因缘来说普门品。又有一个‘真应’。真,是观世音菩萨以他真身的妙力来救度七难、解除三毒、满足众生之二求,这是以真身的妙力。他又现三十二种的应化身,这叫应身,用以教化众生,所以有这‘真应’的因缘。说这普门品又有‘权实’。观世音菩萨以这个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中,就是秘密之中,来利益众生,这叫‘实’。他又以三十二应化身来教化众生,这是‘权’。权就是权巧方便,也就是说暂时用这个方法,不是永远的。又因为观世音菩萨以这权实的因缘,所以才说这普门品。还有一个因缘叫‘本迹’。什么叫‘本’呢?‘本’就是根本,‘迹’就是踪迹的迹。观世音菩萨以一法身而普度一切众生为‘本’,他以应化身教化众生为‘迹’。观世音菩萨的法身有如月光,他的迹就好像‘月照千江’的道理。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个月光照一切的水,而一切水里头的月,都是从这一个月的本身现出来。水里的月就是个‘迹’,天上的月就是个‘本’。这是以‘本迹’的因缘,故说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以一法身来普现于一切众生心,令一切众生都改过自新,回新向上,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讲到这个地方,有人就说:‘啊!难怪我不改过自新,原来观世音菩萨他没有现到我的心里来,所以我有什么过错也不愿意改。’抽香烟的人就想:‘大概观世音菩萨不加被我,不帮我的忙。’好饮酒的人说:‘我想学佛法,可惜我戒不了酒,这大概是观世音菩萨的罪过,他不帮我的忙!’于是他就对观世音菩萨生出一种仇怨的心说:‘这观世音菩萨太不公道了,为什么你帮忙别人,不帮忙我呢?’这真是愚痴上再加愚痴,这是双重愚痴。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加被你?就因为你不听观世音菩萨的教化。你听见‘观世音菩萨’这名称,就应该改过自新了,就应该清净头脑,‘悟已往之不谏’,知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算了。‘知来者之可追’,将来的应该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责怪观世音菩萨不保佑你,是一种错误。观世音菩萨时时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里的门总是关着,不让观世音菩萨进来,观世音菩萨只好叹气:‘啊!这个众生真是可怜愍者,太可怜了!’所以你不要怪观世音菩萨,应该怪你自己不争气。以上说的是‘本迹’。还有一种因缘就是‘缘了’。‘缘’就是缘因,‘了’就是了因。什么叫了因?就是把这个因断了,也可以说是明了因果的因。我们现在来听经闻法,有的从华盛顿州、西雅图来的大学生,有的读博士、硕士也来学佛法。为什么一这些人要从老远来到此地,参禅打坐、学习经藏、研究佛法呢?就因为要了这个因。听经就是了因的种子。你有听经的因缘,这是个‘缘’因。因为‘缘了’的因缘,所以说普门品。还有一种叫‘智断’。观世音菩萨他以他的智慧、智德庄严,来教化众生,是位智慧的庄严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断’,断德,即是断除一切无明。这断德又可以叫福德,因为他把无明断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庄严,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观世音菩萨虽然是菩萨,但是他有福德庄严也有慧德庄严,所以‘智慧’,也叫福慧。
以上合起来共有十种的因缘,所以讲这‘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什么叫当尔之时?就是当时无尽意菩萨在法华会上,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字的因缘的时候;也就是此时,在说完妙音菩萨本事品后,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时候。有一位无尽意菩萨,什么叫无尽意?总起来有三种的无尽。第一是:‘世界无边尘绕绕’: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不要以为这世界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得见,耳朵所听得到的,这就是世界的一种边界。不是的,这世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国土,无尽无穷的,所以叫‘世界无边尘绕绕’。什么叫绕绕?绕,就是绕乱;绕乱就是不定的意思;不定也就是动的意思。尘就是不清净,世界上有很多微尘,试看太阳一出来,在阳光反射的光线上,可以看到无法计数的微尘,在空中上上下下,飘摇动荡,忽高忽低的。这些微尘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世界上这么多尘土从那儿来呢?溯本穷源,追究这微尘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切尘是从每一个众生心里所生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众生心里妄想太多了。妄想就好像尘一样,绕绕不安、恒常变动的样子。试看,我们所能察觉的妄想已是多得不知其数,所察觉不到的更不知有多少?有数不过来那么多!在楞严经上说:在一念中就有九十个刹那。刹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时间,而一刹那之中就有九百个生灭,所以‘世界无边尘绕绕’。这世界是怎样有的?是因为我们众生依真起妄。一念的妄想,而变成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一切的世界相继成立。这也叫‘世界无边尘绕绕’。第二是:‘众生无尽业茫茫’:世界是无边的,就因为有世界,所以也就生出众生来。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有很多种的因缘和合而生。大概来讲有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怎么会有胎生呢?胎因情有,胎生是因为有这种爱情,因而有了新生命。卵因想生,是由想而成的。湿生是依湿而生,在那个有湿气的地方也就生出来了。化生即变化而生,是自然能变化而生的生命,不靠父母之缘而生。再详细的讲有十二类的众生,其余八种: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这么多的众生,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众生是从佛性那儿来的,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虽然所有的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不是说众生就是佛了,不是说不修行就成佛。必定要用功去修行、参禅、学佛法....这样才能返本还原而成佛。不是说众生现在就是佛,不用修行了,这简直是一种邪知邪见!而是必定要修行、学佛法、依教奉行,才能成佛。所以才说众生是从佛性出来的。第三是:‘爱河无底浪滔滔’:‘爱河’,是指男女的爱;不单人类讲爱,就是异类、畜生也执迷不悟地执着这个‘爱’,尤其畜生更不明理,所以其淫欲心非常重。它们时时刻刻都想行淫欲。若能清心寡欲,自净其心,割爱断欲,就离成佛不远了。这‘爱河’是没有底的,越陷越深,越深越向下沉,是没有‘底’的。‘浪滔滔’,这种波浪滔滔是连绵不断的,就像水波浪。为什么海水上会有波浪呢?就因为众生心里有波浪。众生心里有波浪,就因为爱河有波浪,这个‘爱’你想扯也扯不断!用再利的刀想把情爱斩断,还是不容易的。但你若真正有了智慧,对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所谓‘慧剑斩情丝’。没有智慧的人,就掉在爱河里,越掉越深,掉到什么地方呢?根本就没有个底。越掉越深、越深越掉,就是往下降,总而言之,没有完了的时侯,是故名为无尽意。因为这三种意思,所以无尽意菩萨,欲把这无量世界,变成极乐世界。欲将无尽的众生,都教化成佛。又把这无底的爱河,统统填上。所以无尽意菩萨,名为无尽意。菩萨,这两个字是简称,具足云‘菩提萨埵’,是梵文。中文的意思,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提,就是觉道。萨埵,就是个有情。也就是用觉悟的道理,去觉悟一切有情。用自觉的这种道理,去觉悟一切众生。就是我开悟了,我也想办法教每一个人都开悟,这叫自觉觉他。那么菩萨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菩萨是从众生这儿来的。菩萨原来也是个众生,和你我他所有众生是一样的,没有分别。不过,他是众生里面的一位觉悟者,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我们这个众生,就是众生里面的迷昧者,还没有觉悟。你如果今天觉悟,今天就是菩萨;如果明天你觉悟,明天你是菩萨。觉悟什么呢?觉悟这个无明。你能知道这个无明的来处,把无明破了,这便是‘觉’。若不能破无明,就是‘不觉’。把无明破了,法性也就自然现前,爱河也就干竭了;爱河干了智慧就现前,这就是觉悟。菩萨是觉悟有情,也是有情觉悟。来回讲都可以的。菩萨又叫‘大道心’的众生,他的道心最大,又叫‘开士’,他能以开众生的愚痴,而显现本有之佛性,这叫菩萨。‘即从座起’:在这法华会上,当无尽意菩萨听佛讲完了妙音菩萨本事品后,随即他就从他的座位上站起来。为什么要站起来?无论在那一个大会场里,当你要说话时,必须先站起身来,不可以只坐在那地方,一举手,就问问题了。这样子太随便了!这时无尽意菩萨想要讲话,他不但即从座起,而且还‘偏袒右肩’。为什么要露出右肩呢?为了表示恭敬,这表示身业恭敬。‘合掌向佛’:接着无尽意菩萨就合起双掌。‘而作是言’:对着佛就这样说了。从‘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此段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他所写的。以此用来描述这个法会的因缘。由‘世尊’开始就是无尽意菩萨所说的话。
无尽意菩萨称了一声:‘世尊啊!’。世尊,就是世出世之尊,世间和出世间都最尊敬他。‘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称了一声世尊后,就说:‘观世音菩萨有这么大的威神力,他的慈悲愿力这么大。他能够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三十二应身,是以什么因缘而叫“观世音菩萨”呢?’以何因缘,也就是请问观音菩萨在过去所修的是什么法门,而他的名字叫‘观世音’呢?
这是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问的问题。